陳柏仔 周道 邱立平 杜淑軍
(株洲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株洲 412000)
豬感染偽狂犬病的現象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多是以冬春和產仔季節多發,分娩高峰期的母豬發病率比較高,一窩的發病率達到100%。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也會逐漸下降,成年豬的死亡率較低。當豬群感染偽狂犬病毒之后,哺乳期的仔豬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癥狀,母豬表現為不孕、流產,該病的感染則是通過接觸空氣傳播的。
某豬場存欄的豬大約有1400多頭,繁育母豬有150頭,哺乳仔豬有420頭,保育豬有340頭等,是屬于自繁自養,免疫豬瘟、口蹄疫等,在第一時間診斷時,發現豬的病情相對嚴重,最初養殖戶使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沒有起到較好的療效,一些病仔豬在4天之后開始死亡,其中哺乳期的仔豬發病率達到60%。
在該豬場,哺乳期的仔豬是最早感染疾病的,在出生2天的時間內就出現精神沉郁和昏睡的現象,還有部分的豬存在腹瀉和口吐白沫的癥狀,生產期的母豬中有部分沒有受孕,部分流產,存在胎死腹中的現象。在對仔豬的病情進行觀察時,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充血和水腫情況,扁桃體部位水腫,還有些纖維素壞死假膜覆蓋在上面,伴有大量泡沫樣式的水腫液。另外,還存在腸淋巴和下頜淋巴充血的現象,胃底部有大面積的充血,黏膜部分出現褶皺并伴有血塊出現。
對發病2天的仔豬進行采血并進行解剖,采肺臟、淋巴結和脾臟樣,對豬瘟病毒、豬藍耳病、Ⅱ型圓環病毒、豬偽犬病毒用熒光PCR進行核酸檢測和分析,結果發現豬偽狂犬病的檢測呈現陽性,其它病毒的檢測都呈陰性,結合臨床癥狀確定豬群感染的疾病是豬偽狂犬病病毒。
對豬的偽狂犬病的防治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緊急免疫工作,及時給病豬注偽狂犬病的疫苗,針對哺乳期當天出生的仔豬,需要滴鼻免疫豬偽狂犬病疫苗,通常是0.5頭份/頭,在達到56日齡再次做好二次免疫,免疫劑量是1頭份/頭。整個豬場的種豬采取的是同步免疫方式,免疫劑為1.5頭份/頭,而且在以后的治療中需要每隔3個月免疫1次。(2)嚴格做好豬場的消毒工作,在豬場感染偽狂犬病毒之后,需要及時對豬場進行消毒,通常在豬舍內部采用的是聚維酮碘進行消毒,在豬舍外部采用的是3%的燒堿進行消毒,通常是2天消毒一次,總共持續2周時間,在后期則需要一周消毒2次。對于患豬需要及時進行隔離和無害化處理,防止有病菌的傳播。(3)加強對豬群的嚴格管理,在對豬群進行基本的治療之后,需要加強對豬群日常的管理工作,需要在哺乳母豬的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抗生素,確保母豬的營養能夠及時跟上,增強抵抗力。同時做好對豬舍的管理,確保豬舍的通風和光照充足,還需要做好保溫工作,減少外界環境對豬群造成的影響。另外,通過采集種豬的血清對豬的偽狂犬病抗體進行檢測和分析,如果檢測出的結果為陽性,說明該種豬曾經感染過偽狂犬病病毒,不能被利用,對其糞便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有病菌的傳播。
豬的偽狂犬病又稱為狂癢病,是由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該病的傳染率較高,發病較快,豬是偽狂犬病病毒貯存的宿主,其它的動物也是會自然感染,許多野生動物感染的幾率也較高。豬群感染偽狂犬病病毒之后,母豬會出現流產和胎死腹中的癥狀,哺乳期的仔豬會有敗血癥和腦脊髓炎等的綜合癥狀,成年豬的感染率相對較低,病癥較輕。在進行臨床上的診斷之后,發現哺乳期仔豬的發病主要是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另外,豬舍的環境衛生不達標,消毒工作沒有做到位,在管理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夠,導致豬群的整體免疫力較低,有關豬群的疫苗注射也沒有形成完整的記錄,導致疫情暴發相對較快。當前建立了豬偽狂犬病基因工程,能夠達到對豬群有效保護的目的,如果發現豬群感染了偽狂犬病病毒,能夠及時接種偽狂犬病疫苗,達到對病情的有效控制,另外,針對豬群內部的飼養管理,需要采用藥物保健等措施,防止病毒的傳播。
在對豬群感染偽狂犬病的治療中,需要首先做好防治工作,始終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對豬的養殖做到自繁自養。如果需要引種,則選擇正規的豬場,在對引進的豬隔離1個月以上,然后進行血清方面的檢測,防止引進的豬將病毒帶入到豬場中。我國當前在豬的偽狂犬病的治療中采取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防治法,采用的是滅活苗和弱毒苗進行防治,能夠起到較好的防疫效果。而且在對各種病菌的防治過程中,需要給備種豬和生產母豬接種疫苗,仔豬出生之后,也需要及時接種疫苗。但是豬的品種、遺傳性能和自身抗體都會影響到豬的發展,導致豬群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從整體上做好對豬場抗體監測工作,及時對抗體不合格的豬進行免疫治療,有效提高豬的抗體水平,防止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