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白果鄉畜牧獸醫站,四川中江 618111)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蓬勃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市場對豬肉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帶動了生豬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在養殖過程中,流行性腹瀉是危害養殖效益和生豬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冠狀病毒而誘發的傳染性疾病,以食欲下降、腹瀉、嘔吐為基本特征,主要集中在寒冷或者季節交替時期爆發,死亡率和發病率較高,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和預防,進而實現預期的養殖效益。
任何年齡階段的生豬都是豬流行性腹瀉的感染群體,年齡較小的生豬為易感染群體,并且死亡率和發病率較高,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以早春和冬季為集中爆發時期,豬舍環境、受污染的飲水、飼料以及病毒都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在生豬患病后,會出現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腹瀉嘔吐等特征,如果不進行科學控制,會短時間內在豬群中蔓延、傳播,為養殖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1]。
仔豬患病后會出現急劇腹瀉、嘔吐不止,糞便呈現灰色或者黃色,氣味難聞,體溫快速升高,在腹瀉后逐漸下降、體重減輕、脫水嚴重、精神沉郁、消瘦厭食等癥狀,通常情況下,發病7d之內不見好轉的仔豬死亡率較高,即使耐過不死,在后期生長發育中也容易出現僵豬。成年豬、育成豬和斷奶豬在患病后癥狀較輕,主要以嘔吐、厭食、精神沉郁、腹瀉脫水等癥狀為主,經過精心治療后,在7~10d后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死亡率較低[2]。
對病死豬進行實驗室剖檢后可發現,其胃腸存在炎癥,并且胃內存在大量的凝乳塊,黏膜存在輕度出血的情況,小腸壁變薄、呈現半透明狀、缺乏彈性,小腸內充滿灰白色或者黃色液狀物,含有凝乳塊以及泡沫,利用顯微鏡對腸系膜淋巴結進行觀察后可發現,小腸絨毛存在萎縮情況,部分病死豬存在心肌出血、肺葉重大、腎臟出血以及脾淤血等情況[3]。
由于豬流行性腹瀉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養殖戶盡量不從外界引進種豬,避免種豬攜帶病菌,導致該病在養殖場內大肆傳播,對生豬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必須要從外界引種,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首先,養殖戶在引種之前需要做好疾病調查工作,對生豬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進行觀察,引入健壯、健康的種豬,降低患病隱患;其次,做好種豬運輸管理工作,避免種豬在長期運輸中發生和感染流行性腹瀉;最后,在種豬引進養殖場后,養殖戶需要對其隔離飼養40d左右,保證生豬健康后混入豬群進行集中飼養[4]。
消毒管理是控制和預防豬流行性腹瀉疾病的重要舉措,養殖戶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將消毒管理落實到各個飼養環節中,發揮疾病預防的作用和價值。首先,養殖戶要結合生豬養殖的數量和規模,科學制定消毒計劃,保證計劃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定期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消毒劑開展消毒,避免病毒細菌產生抗藥性;其次,對所有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進行全面消毒,避免其攜帶各種病菌而誘發流行性腹瀉疾病,同時,養殖場內要設施生活區和生產區,養殖人員在進入生產區前需要進行消毒,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養殖場;最后,當豬群發生疫病后,養殖戶需要對養殖場內外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消毒,避免流行性腹瀉的擴散和蔓延。
優化飼養管理是控制和預防流行性腹瀉疾病的重要途徑,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可以為生豬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降低疾病發生概率。首先,養殖戶要定期組織人員對豬舍進行清潔和打掃,及時排出豬舍內的尿液和糞便,為生豬營造干凈的生活環境,避免由于細菌病毒而誘發流行性腹瀉疾??;其次,在冬季要做好保溫保濕工作,保證豬舍內部干燥,處理好保溫和通風之間的關系,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安裝控溫設備,避免氣候劇變而導致生豬出現腹瀉情況;最后,確保豬舍光照充足,通過光照提升生豬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
當生豬患流行性腹瀉疾病后,養殖戶需要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在使用止瀉藥的同時,還要補充維生電解質、電解多維等,對于病程較長的病毒,需進行補鹽和補水,避免其出現脫水情況,對于伴隨心力衰竭的病豬,要注射強心劑和消炎藥物。
在生豬養殖中,豬流行性腹瀉是常見疾病,同時也是影響生豬健康和養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養殖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和預防,進而保證生豬健康、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