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生,張良英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校、企業二元主導的“招工即招生,進廠即入校,校企協同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模式下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對學校及教師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在此模式下,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途徑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而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正是提高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深度交流合作,促進校企融合,加強人才培養,以學歷提升與崗位技能提升為目標,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氛圍中,開展專業教學,使學生成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人才培養的對象是來自企業一線員工,授課環境由于受企業生產管理的影響,基本為學徒實際工作環境。在此背景下,組織教師赴企業鍛煉,學習企業生產流程、人才管理模式、企業先進技術,進而有側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達成彈性學習制,實現“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元制”教育模式下對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更高,除了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外,還應具備實踐經驗,更高的操作技能等,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是有效提升教師專業授課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的重要渠道,更是補充新知識,拓寬教學內容,開闊眼界,提高職業能力與素質,成就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并行的需要。
“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有別于傳統模式,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時間較為集中,而“二元制”教育模式下,在教學安排上需要統籌企業的實際生產,針對學生情況調整教學體系。一方面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學生所在企業的實際生產操作流程,將課程知識與企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專業知識并實踐于企業生產中;另一方面教師赴企業鍛煉,體驗企業生產一線崗位操作,掌握實踐要點,形成實踐教學素材,為課程改革提供指導性思路,優化教學體系。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工程系成立于2010年,在教師隊伍中,中青年教師(45歲以下)達75%以上,是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師隊伍。在“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自動化工程系已與多家企業共同構建了“二元主體”育人模式;而作為以青年教師為主的專業系,自動化工程系倡導教師深入了解行業與企業,以參觀、調研、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與企業共同開展良性互動,掌握行業發展態勢,僅2018年,已派出幾十名教師前往新疆、昆山、廈門、福州、泉州、南平等地區的單位進行鍛煉,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中僅分析2018年教師赴企業實踐情況。
具體的赴企業鍛煉實踐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在鍛煉前對相關企業進行調研論證,明確鍛煉的目的;隨后進行廣泛宣傳,組織教師赴企業鍛煉;最后教師總結心得體會,匯報實踐內容與成果,實現成果轉化。
自動化工程系在委派教師赴企業鍛煉前,組織專家對相關企業進行調研論證,了解企業的社會定位與生產管理模式,與企業領導層和工程技術人員深度溝通,達成企業導師參與的實踐教師培養機制,形成調研報告。隨后在全系范圍內進行廣泛宣傳,動員教師積極報名,并要求報名參加的教師須明確自己的專業與企業的性質是否一致,更應當明確自己希望通過企業鍛煉具體提升自身哪些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引導教師從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入手,著重了解企業的崗位職責、崗位要求、用人標準、生產操作規范、管理制度等,學習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應用的新知識、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標準等;緊扣“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重點注重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自動化工程系結合“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及教師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對報名參加赴企業實踐的教師進行統籌安排,分配實踐任務并組織開展考核評價。參加實踐教師須每天記錄工作日志,及時反饋實踐體會,學校組織監督小組以電話、QQ、微信訪談實地監督等方式了解實踐期間教師的工作動態,對在實踐期間企業反映工作不積極的教師,給予教育批評。對于專業能力好的教師,鼓勵教師在企業實踐期間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探討開展校企橫向課題研究或教改課題研究,深化校企合作。
教師返校后,需及時提交實踐期間的工作日志、工作總結及監督小組的鑒定評價,企業需提交教師實踐期間的工作情況鑒定,系部擇時召開成果匯報會,赴企業實踐教師制作課件和講稿,匯報實踐收獲、心得體會及實踐成果,對綜合評價較好的教師給予表彰。
作者通過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調研了2018年自動化工程系的所有企業實踐教師,一致認為通過本次赴企業實踐,了解到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方法,使自身的知識儲備、思維方式、實踐技能、教育觀念等都得到明顯提升,受益匪淺,且都表示如有機會還將繼續爭取實踐機會,這說明本次的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已經得到了教師的充分肯定與強烈擁護。
以教師前往新疆某裝備企業的的實踐為例,該教師在企業鍛煉期間,發現其生產的汽車活塞產品在制造時通過試制的方式來制定生產工藝,不僅效率慢,廢品率高還浪費資源,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的溝通,采用數值模擬的方式幫助其確定生產工藝參數,模擬結果有效,還減少了了產品缺陷,改善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廢品率,目前相關的橫向課題正在洽談中。所以,教師通過赴企業實踐鍛煉,在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技術技能,深化了校企合作。
教師在企業實踐鍛煉期間,通過與企業員工的深度交流,掌握企業職業崗位的崗位職責以及對人才的真實需求,基本為企業真正需要的員工不僅要具備能適應技術技能不斷發展和崗位輪換的能力,還應具備自學能力、知識領悟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根據以上要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結構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課程標準,更新教學方式方法等,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盡快的適應市場需求。目前自動化工程系已啟動多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項目。
企業作為一個復雜的經濟體,追求利潤是它的本質,而核心技術是利潤的強力支撐,站在企業的角度上來看,一方面認為教師的實踐時間短,對教師的工作能力和技能難以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并未正確看待教師的實踐,認為是走過場,或者是安排一些清閑崗位等。在此情況下,教師想要學習企業的專業技術知識無疑是難上加難,使得對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流于走馬觀花。
以自動化工程系教師在南平市某汽車服務公司的實踐鍛煉為例,企業領導安排該教師從事汽車維修助理的崗位,處理空調壓縮機、鋼板彈簧緩沖墊塊、膨脹水箱等零部件的更換以及發動機異響診斷中一些較為簡單的車輛維修項目,該教師也能較專業的處理好這類維修項目,但對較復雜的維修項目卻難以觸及,影響新技能的學習。
本次教師企業實踐,有的教師未能真正領悟教師企業鍛煉的意義,在實踐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與實踐企業的交流不夠深入,對企業各項業務的了解停留于表面,實踐任務不明確,即便到了實踐單位,也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致使專業契合度不高。
企業實踐鍛煉后只有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才能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但是本次赴企業實踐中有部分教師存在懶散態度,認為企業實踐完了匯報一下即完了,沒有將實踐成果真正轉化為教學案例,致使企業實踐最終淪為形式主義。
總之,在“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下企業鍛煉可促進教師個人職業發展、深化校企合作和促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等優點,但也存在未能觸及企業技術核心以及未及時能做好實踐成果轉化等問題。雖然會存在些許問題,但總體上卻是利大于弊,可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等,帶來了很多實際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