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安徽省渦陽縣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安徽 渦陽 233600)
渦陽縣耕地面積15.33萬公頃,農機總動力232萬kW,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3%,大型拖拉機5000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7500余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600余臺,是一個農業大縣。渦陽縣有一個縣級農機推廣機構和23個鎮農機化技術服務組織,256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規范化農機合作社11個,市規范化農機合作社23個,遍布各鄉鎮。渦陽縣土地托管及流轉的發展現狀、運行模式、取得的成效及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有待完善。
(1)做法:該社探索出了“以訂單合同作業,承包作業,土地托管規模經營”等有效作業服務形式,不斷擴大合作社的服務規模,探索總結的服務模式是:農戶以承包責任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供種、供肥、統一實施耕、種、管、收等全程機械化作業,保障除不可抗拒自然災害條件下畝產穩定在小麥500 kg/畝、玉米 600 kg/畝。
(2)效益分析:該社共土地托管133.33 hm2,每畝可盈利300元,一年即可盈利60萬元;2011年開始托管時,老百姓不認可、不放心,后來通過科學種植和管理,入社農戶小麥、玉米合計增產在150 kg以上,農戶嘗到了甜頭,樂意入社,從而達到合作社與農戶雙贏的目的。
合作社投入近2000萬元購買了福田大型拖拉機、雷沃谷神系列小麥收割機、國外進口玉米聯合收割機、馬斯奇奧旋耕機及播種機、打藥機等先進的新型農機具,走農業規?;⒓s化、產業化的路子。從300余戶農民手中流轉了153.3公頃土地,直至土地承包30年結束到期為止,形成了規?;⒓s化種植形式,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解放了勞動力。引進國外先進機械設備,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轉換,為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提供了基礎,大型機具得以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作業效率,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合作社用年薪10萬元聘請一名經理負責管理調度、合理使用合作社所有機械,使機械發揮最大效益。該合作社每年機械作業費可盈利200萬元。另外,又聘請了一名農藝專家負責153.33公頃土地種植和管理,讓農機與農藝得到完美融合。
通過去山東荷澤、鄒平兩地對土地托管的情況進行調研,筆者對土地托管有了全方位的理解。
土地托管,就是在“農戶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務自選”原則下,不改變 集體土地所有制的性質、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及土地用途,由托管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的全程服務,即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務,土地托管的實質是“農業生產托管”,是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經營服務。
一是“半托”型合作模式,叫菜單式托管;二是“全托”型合作模式,也叫全程托管;三是承租型合作模式;四是土地入股模式。
不同土地托管組織經營的業務各有側重,有的是各種土地托管模式同時運作,有的只運作其中一種模式。但總體來看,運行較好是菜單式托管模式,其中又以播種、收割和病蟲害防治最受農民歡迎。
從調研情況看,土地托管通過規?;?、專業化、機械化生產,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和效率,實現“四個降低”和“六個提高”。“四個降低”體現在:一是農資成本降低;二是農資用量降低;三是機械化成本降低;四是水電設施投入降低?!傲鶄€提高”體現在:一是機械化效率、效益提高;二是規?;洜I程度提高;三是科技興農水平提高;四是勞動生產率提高;五是水電設施利用率提高;六是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提高。土地托管的 “四個降低”、“六個提高”實現了農戶、專業合作社等多方共贏,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1)縣政府領導對土地托管非常重視,并且很感興趣。
(2)渦陽縣是農業大縣,各項農業設施基礎較好。
(3)渦陽縣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256個。通過調研,大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有能力開展土地托管業務,有的已有多年土地流轉經驗。
(4)渦陽縣已有種植專業合作社860個,種糧大戶320個,有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缺乏耕種收機械,只要和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對接,就可順利實行土地托管,實現雙贏。
(5)土地托管符合農民現實需求。渦陽縣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剩余都是老人、婦女、兒童,一年農忙季節外出務工者要來回返鄉幾次,花費不說,很麻煩,所以他們愿意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組織,對農民來說,相當于雇了個保姆,支付一定的金額,增加了產量,實現增收。
(6)土地托管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分”的優勢,與土地規模經營“統”的功能的最佳組織。
(1)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政策導向。
(2)渦陽縣一部分托管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服務能力有限,暫時還不能承擔大面積的托管任務。老百姓對土地托管有疑慮,對托管組織不放心。
(3)農民需求多樣化與統一經營的管理矛盾。有的農戶愿意全程托管土地,有的農民因為家里還有勞動力,不想完全放棄土地的管理,選擇“半托”方式,有的農戶因為認識不足或家庭原因不愿意托管。這種狀況造成合作社托管土地難以形成規模經營,不利于統一管理。
(4)土地托管仍存在一定的風險,且托管合作組織需有一定資金投入,要有經濟基礎。
(1)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盡快開展土地托管工作,以點代面,做好示范推廣工作。制定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調動鎮(街道辦)、村、農機合作社等方面的積極性。
(2)正確把握推進土地托管原則。土地托管是一項政策性、群眾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應在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前提下,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土地流轉原則,以及“合作社進退自由”的要求,針對不同經濟條件和發展水平,允許土地“半托”、“全托”、“承租”、“入股”等各種托管形式長期并存,讓農民自己選擇土地托管模式,不搞行政命令推動。
(3)加強對土地托管的領導。土地托管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需要各級政府加強引領和重視,把此項工作納入各鎮(場、街道)行政考核范圍之內,要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
(4)加大對土地托管組織的資金扶持??h級財政應在支農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各類托管組織的發展,把土地托管服務納入縣設立的農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的范圍,對開展土地托管服務達到一定規模的,或連片托管高價值經濟作物的土地托管組織,財政給予一定資金獎勵、貼息貸款等扶持。
(5)建立防災機制,規避土地托管的風險。引導托管組織將托管的土地全部加入農業保險,減少和彌補天災人禍給自身和農戶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