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菌的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各種發霉變質的飼料中,對畜禽和人類有很強的毒性。雞對黃曲霉毒素比較敏感,中毒后以出現急性或慢性肝中毒、全身性出血、腹水、消化機能障礙和神經癥狀為特征。
黃曲霉菌屬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花生、玉米、黃豆、棉籽等作物及其副產品最易產生黃曲霉。飼料發霉變質后可產生黃曲霉毒素,雞食入發霉變質的飼料后可發生中毒。
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強于氰化物,它對漂白粉敏感。黃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種,如B1、B2、G1、G2 等,以 B1 的致癌性最強。
2~6周齡雛雞對黃曲霉毒素最敏感,病雞中毒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嗜睡,生長發育緩慢,消瘦,貧血,體弱,冠蒼白,翅下垂,腹瀉,糞便中混有血液,共濟失調,角弓反張,最后衰竭而死。最急性中毒者常不表現出明顯癥狀即突然死亡。
成年雞多為慢性中毒,表現為精神萎頓,運動減少,食欲不佳,羽毛松亂,蛋雞開產期推遲,產蛋量減少,所產蛋較小,蛋的孵化率降低。中毒后期雞有呼吸道癥狀,其伸頸張口呼吸,少數病雞有漿液性鼻液,最后臥地不起,昏睡,死亡。
主要病變在肝臟,急性中毒雛雞肝臟腫大,色淡,呈黃白色,肝表面有出血斑,膽囊擴張,腎臟蒼白,稍腫大,胸部皮下和肌肉常見出血。成年雞慢性中毒時,可見其肝臟萎縮、變小、變硬,色澤變黃,肝臟中可見白色點狀或結節狀病灶。中毒時間在1年以上的,可形成肝癌結節,病雞心包積液,皮下有膠凍樣滲出物。有的雞腺胃腫大,凝血時間延長,血液中紅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剖檢變化、臨床癥狀,結合血液檢查和飼料發霉情況檢測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用熒光反應法檢測飼料黃曲霉毒素。
5.1 預防 做好飼料保管工作,倉庫注意通風、防潮,玉米等作物收割后應充分晾曬。不用霉變飼料喂雞。被毒素污染的用具、雞舍、地面用2%次氯酸鈉消毒,中毒死亡的雞及其內臟、排泄物要妥善處理,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5.2 治療 雞出現中毒癥狀時,應立即更換可疑飼料和飲水。病雞進行對癥治療,如給雞飲用5%葡萄糖水保肝解毒,灌服高錳酸鉀液,以減少吸收,同時加強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