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規范適用于以豬血為原料的飼用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設施設備和環境的消毒工作。
2.1 消毒藥品
2.1.1 可選擇酚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鹽、二氧化氯)、過氧乙酸、季銨鹽、堿類(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酒精和碘化物等消毒藥品。
2.1.2 酚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季銨鹽、堿類適用于建筑物、木質結構、水泥地面、車輛和相關設施設備消毒。
2.1.3 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季銨鹽、酒精和碘化物適用于人員消毒。
2.2 消毒器械 可選擇噴霧器、高壓水槍、火焰噴射槍、臭氧發生器、消毒風機等。
3.1 應建立企業消毒管理制度,明確消毒工作責任人。
3.2 應設有專門存放消毒藥品的場所,配備必要的清洗和消毒設備,消毒藥品庫存充足。
3.3 消毒過程中,應做好個人防護,無關人員不得隨意出入消毒區域,不得吸煙、飲食。
3.4 嚴格區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設施設備和環境,避免交叉污染。
3.5 消毒后,應及時做好消毒記錄,詳細記錄消毒時間、消毒地點、消毒對象、消毒藥品名稱、劑量、作用時間、消毒人員、負責人等內容,并妥善保存。
3.6 應及時補充消耗的消毒藥品,及時維修或更換損壞的消毒器械。
3.7 應對消毒產生的污水和污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4.1 進出廠消毒
4.1.1 廠區車輛出入口應設置與門同寬,池底長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
4.1.2 消毒池內放置1%~2%氫氧化鈉溶液或0.5%季銨鹽溶液,液面深度不小于0.25 m,消毒溶液每日更換。
4.1.3 門口配置消毒噴霧器,對運輸車輛使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0.025%~0.05%次氯酸鈉溶液或3%鄰苯基苯酚溶液噴霧消毒。
4.2 生產區消毒
4.2.1 生產車間更衣室應合理設置紫外線燈并定期檢查更換燈管。有條件的企業宜選用臭氧發生器或消毒風機。
4.2.2 車間入口處應設置與門同寬的鞋底消毒池(內置0.025%~0.05%次氯酸鈉溶液或0.1%季銨鹽溶液)或鞋底消毒墊,并設有洗手、消毒和干手設施,干手設施應采用烘手器或一次性消毒紙巾。
4.2.3 生產車間應每日生產前、后各消毒一次,地面、墻壁以及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用水清洗干凈,再用0.025%~0.05%次氯酸鈉溶液、0.2%~0.5%過氧乙酸溶液或0.1%季銨鹽溶液拖擦或噴灑,消毒順序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拖擦或噴灑完,保持30min后方可沖洗。
4.2.4 每周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徹底清掃、沖洗地面后,對地面、墻壁用1%~2%氫氧化鈉溶液、0.1%~0.2%季銨鹽溶液或2%~3%次氯酸鈉溶液拖擦或噴灑,消毒順序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拖擦或噴灑完,保持30min后方可沖洗。
4.3 設施設備、工器具消毒
4.3.1 消毒前應清理設施設備、工器具表面附著的有機物質。
4.3.2 不易消毒的設備應放置在陽光下暴曬或使用臭氧發生器消毒。對金屬設施設備、工器具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和沖洗等消毒方式。
4.3.3 生產結束后,對預處理、分離、過濾和干燥工藝中的泵、儲存罐、靜態過濾器、分離機、過濾膜、高壓勻質泵以及管道的內部,至少先用清水沖洗,接著依次用0.3%氫氧化鈉溶液、0.3%無機酸溶液和0.3%過氧乙酸溶液消毒,再清水沖洗。
4.3.4 生產結束后,對預處理、分離、過濾和干燥工藝中的泵、儲存罐、靜態過濾器、分離機、過濾膜、高壓勻質泵以及管道的外部,用清水沖洗,再用0.3%過氧乙酸溶液噴灑消毒。
4.3.5 干燥系統每次開機前,干燥塔內部采用熱空氣消毒,干燥塔進口風溫度設定100℃~120℃,出口溫度設定80℃以上,持續至少10min。
4.3.6 生產結束后,清洗干凈工器具,采用1%~2%氫氧化鈉溶液、0.1%~0.2%季銨鹽溶液或2%~3%次氯酸鈉溶液浸泡,保持30min后沖洗殘余消毒液。
4.4 車輛及運輸罐消毒
4.4.1 車輛消毒工作應在硬化的地面進行。
4.4.2 清洗消毒時,應清除干凈車輛上的污垢,注意車輛隱蔽部位。
4.4.3 用浸有消毒藥品的布擦拭方向盤、變速桿、腳踏板、手閘等。
4.4.4 應對運輸車輛上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4.4.5 運輸罐每次使用后,用清水沖洗,接著依次用0.3%氫氧化鈉溶液、0.3%無機酸溶液和0.3%過氧乙酸溶液消毒,再清水沖洗。
4.5 人員消毒
4.5.1 工作人員應保持個人清潔,不應將與生產無關的物品帶入車間;進入生產車間前,手部應用75%酒精、0.015%~0.02%次氯酸鈉溶液或0.05%過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并更換工作衣帽。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先淋浴、更衣后進入生產車間。
4.5.2 生產過程離開車間返回時,應重新洗手消毒。
4.5.3 生產結束后應將工器具放入指定地點,更換工作衣帽,雙手徹底消毒后方可離開。
在產品出廠檢測發現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后,應連續7日實施以下消毒措施。
5.1 消毒前準備
5.1.1 清理廠區內的廢棄物、垃圾等,并集中存放;所有物品消毒前不得移出廠區。
5.1.2 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品。
5.1.3 配備噴霧器、火焰噴射槍、消毒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防護靴等)、消毒容器等。
5.2 消毒藥品選擇
5.2.1 堿類(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氯化物和酚類化合物適用于建筑物、木質結構、水泥地面、車輛和相關設施設備消毒,酒精和碘化物適用于人員消毒。
5.2.2 可選用0.8%氫氧化鈉、0.3%福爾馬林、3%鄰苯基苯酚、含2%~3%有效氯的次氯酸鹽。
5.3 車輛消毒 廠區車輛進出口消毒池內放置2%~3%氫氧化鈉溶液,液面深度不小于0.25m,消毒溶液每日更換。對運輸車輛使用0.2%~0.5%次氯酸鈉溶液或3%鄰苯基苯酚溶液噴霧消毒。
5.4 廠區及設施設備、工器具消毒
5.4.1 對生產車間的地面、墻壁使用5.2.2中的消毒藥品拖擦或噴灑完畢后,保持至少30min。
5.4.2 對豬血運輸罐,預處理、分離、過濾和干燥工藝中的泵、儲存罐、靜態過濾器、分離機、過濾膜、高壓勻質泵、管道,及其他與產品接觸的設施設備的內外部,使用5.2.2中的消毒藥品進行拖擦或噴灑完畢后,保持至少30min。
5.4.3 對工器具內、外部,使用5.2.2中的消毒藥品浸泡,保持至少30min。
5.5 人員及物品消毒
5.5.1 人員宜采取淋浴方式消毒。
5.5.2 對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壓滅菌等方式消毒。
5.6 道路及環境消毒 廠區進出口道路應用生石灰或氫氧化鈉消毒,周邊環境可用無人機或人工噴霧消毒。
5.7 消毒頻率 每天消毒3~5次,連續7天,隨后每天消毒1次,直至解除封鎖。
6.1 消毒質量的監測
6.1.1 應設專人負責檢查消毒效果,并定期進行崗位技能培訓。
6.1.2 應根據消毒藥品種類,定期監測消毒藥品質量,檢查消毒藥品的濃度、消毒時間和溫度,結果應符合消毒藥品的質量要求和使用規定。
6.1.3 應定期檢測消毒器械的性能參數,結果應符合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或指導手冊的要求。
6.1.4 應定期檢查消毒藥品質量監測材料的質量。
6.1.5 應及時處理監測不合格的消毒物品。
6.2 消毒記錄
6.2.1 應建立消毒操作的過程記錄。
6.2.2 應留存消毒器運行參數打印資料或記錄。
6.2.3 應記錄消毒質量監測情況。
6.2.4 消毒記錄應具有可追溯性,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