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溢1,尼強2,甘佳1,伍曉君2,方東輝1,易軍1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66;2.四川省爐霍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四川 爐霍626500)
四川省爐霍縣作為甘孜州引進蜀宣花牛的重點縣之一,養牛產業已成為農業的重要產業,發展經驗和模式對全省牛業發展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為此,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區域肉牛創新團隊對爐霍縣牛業發展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認真總結了牛產業發展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深化牛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供項目實施者、政府和行業部門決策參考。
爐霍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屬半農半牧區,全縣飼草資源豐富,特別適宜草食家畜發展,群眾素有養牛的習慣。2017年,全縣牛存欄14.9630萬頭,其中能繁母牛5.1718萬頭,牛肉產量3483噸,鮮奶產量6668噸。
2.1 蜀宣花牛改良利用情況 從2010年開始,爐霍縣陸續引進28頭蜀宣花牛種公牛,分別投放到充古、朱倭、斯木、仁達等鄉,改良本地黃牛。其中充古鄉蜀宣花牛改良工作開始于2013年,改良工作成效最為顯著。現存欄雜交黃牛101頭,已出售雜交黃牛16頭。2017年底,全縣存欄蜀宣花牛后代800余頭。
2.2 經濟效益分析 爐霍縣屬于半農半牧區,通過引進蜀宣花牛改良本地黃牛,可提高農牧民的收入。本地黃牛出肉率差,種用價值低。根據調查,本地黃牛養殖3~4年出欄,出欄活重約200 kg,成年母牛民間交易價格為1 500~2 000元/頭,成年公牛民間交易價格約3000元/頭。雜交后代體格高大,種用價值高,出肉率高。根據調查,雜交牛10月齡體重達到200kg左右,10月齡雜交牛民間交易價格為2800~3500元/頭,而且雜交后代的產奶量比本地牦牛多3倍左右。
2.3 社會生態效益分析 通過養殖示范基地的建設以及配套技術的推廣,蜀宣花牛的優異生產性能被更多牧民熟知,其養殖量也會增多。爐霍縣牛產業水平的提高和持續發展,關系到藏區經濟振興,民族團結,對促進藏區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建設美麗鄉村和推動藏區現代畜牧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蜀宣花牛及配套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有助于該縣草地草坡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提升種草養畜的積極性,促進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
3.1 問題 爐霍縣肉牛產業主要依靠傳統飼養方式為主,肉牛養殖技術水平落后,繁殖率低,飼養周期長,出欄率低。標準化和規模化養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
3.2 建議 目前,雖然蜀宣花牛在爐霍縣有一定推廣,但是引種數量和改良效果還需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引進凍精方面還處于空白狀態,建議繼續加大蜀宣花牛的引進和推廣,適時引入凍精,推廣人工輸精技術。通過養殖技術培訓,開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推動牛產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