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范奉,劉勇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北川 62275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出血性和致死性傳染病。它和2018年傳入我國的非洲豬瘟相似,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定為A類傳染病(16種法定報告傳染病),我國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豬瘟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只能靠疫苗預防控制。根據農業農村部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所有種豬場和部分區域(以縣為單元申報)應達到豬瘟凈化標準,生豬規模場(主要是自繁自養的場)也應對標種豬場,搞好豬瘟疫病的綜合防控,逐步實現凈化目標。
動物疫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撲殺根除,但必須要有經濟實力作支撐。2007年國家修訂《動物防疫法》,將豬瘟列入國家強制免疫病種,《豬瘟防治技術規范》明確規定:豬瘟防控以免疫為主,采取“撲殺和免疫相結合”的綜合性防制措施。2012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控規劃(2012~2020年)》,將豬瘟列為優先防治的重大動物疫病之一,并明確提出了豬瘟凈化的階段性目標: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所有種豬場和部分區域達到豬瘟凈化標準。
動物疫病防控目標一般分為控制、凈化、消滅三個等級,凈化必須在有效控制的基礎上進行。豬瘟凈化目前還只是要求種豬場或部分區域率先實施,連續24個月以上無臨床病例,豬瘟野毒病原學檢測呈陰性,即視為達到凈化標準。豬瘟的全國凈化尚需時日。
3.1 普及免疫 全面實施免疫注射,確保抗體合格率達到90%以上,整個豬場處于穩定控制狀態,即“免疫無疫”。
3.1.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在制定免疫程序時,要充分考慮抗體產生規律、母源抗體影響、疫苗及飼養動物用途等諸多因素,并根據抗體水平檢測結果作適當調整。豬瘟免疫程序參考:仔豬21日齡斷奶,35日齡初次免疫,60日齡加強免疫一次,斷奶時間延后的話,免疫日齡也相應稍向后延(初乳中母源抗體對免疫干擾較大)。如果作商品豬育肥,不需再免疫即可保護到出欄;種豬在幼齡階段的免疫同仔豬一樣,以后每間隔6個月免疫一次。
3.1.2 選擇合適的豬瘟疫苗
(1)疫苗毒株選擇。1954年我國成功培育了“中國豬瘟兔化弱毒株(C株)”,60多年來,該毒株的遺傳性能穩定、無致病性、免疫原性優良,是世界公認最好的豬瘟疫苗毒株。C株幫助許多國家消滅了豬瘟,遠遠優于日本的GPE株和法國的Thireval株。
(2)常用疫苗比較。豬瘟只有一個血清型,目前我國豬瘟疫苗都是采用中國豬瘟兔化弱毒株凍干制成的活疫苗,因生產原料不同可分為組織苗和細胞苗,細胞苗又分原代細胞苗和傳代細胞苗。不同疫苗的抗原含量和致敏因子都有所不同,價格差異也比較大,可根據用途作出選擇。
①豬瘟活疫苗(脾淋源):它是將豬瘟兔化弱毒株接種到成年家兔,取兔的脾臟和淋巴組織制成,即組織苗。這種苗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過敏反應大。但疫苗里面含有大量未知免疫增強因子,免疫劑量小、免疫原性強、免疫效果好,且免疫后抗體產生快、持續時間長。該疫苗主要用于加強免疫、緊急免疫和種豬免疫。
②豬瘟活疫苗(細胞源):它是將豬瘟兔化弱毒株接種于犢牛睪丸細胞(異源原代細胞)培養液,收獲含毒細胞液而制成的凍干活疫苗,即原代細胞苗。該苗的優點是可大批量生產,生產成本低,但缺點有二:一是生產每批次疫苗的細胞來源于不同牛體,批間差異較大;二是容易受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污染,BVDV可抑制豬瘟抗體產生,也可使豬體感染BVDV,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和胎盤傳播。該疫苗主要用于超前免疫和首次免疫。
③豬瘟傳代細胞苗:采用國際認證的同源傳代ST細胞(豬睪丸細胞)進行培養。病毒培養液中病毒含量高,可大批量生產,且批間差異極小,穩定性好,可有效避免BVDV病毒污染的威脅,相對前面兩種疫苗來說是一種新型優質疫苗。該疫苗價格便宜,可用于大規模免疫。
④豬瘟E2疫苗(基因工程疫苗):E2蛋白是豬瘟病毒最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表達該蛋白作為抗原,所產生的中和抗體可以對豬瘟強毒攻擊起到保護作用。由于它只誘導豬體產生E2蛋白抗體,因此可以通過對E2蛋白抗體的檢測來區分野毒感染抗體和疫苗免疫抗體,這對豬場的凈化十分有用。該苗的不足之處在于目前價格還比較昂貴,標稱價格為每頭份15.00元左右,而其他類型的疫苗售價僅需0.40元/頭份左右。
3.1.3 正確注射豬瘟疫苗 按照疫苗說明書和操作技術規范注射疫苗,特別強調不能隨意加大劑量。目前,豬瘟疫苗中的抗原含量是用兔體感染量(RID)來表示的,豬瘟活疫苗(脾淋源)、豬瘟活疫苗(細胞源)、豬瘟傳代細胞苗中抗原含量的國家標準分別是150RID、750RID、7500RID,而生產廠家實際的企業標準均高于國家標準,如有的廠家豬瘟活疫苗(細胞源)的病毒含量達到7 500RID,是國家標準的10倍,豬瘟傳代細胞苗的病毒含量高達20 000RID,接近國家標準的3倍。但有專家表示,用高強度的高效苗免疫母豬,反而容易造成小豬免疫麻痹,即免疫耐受(不產生抗體)。
3.1.4 適時檢測豬瘟免疫抗體 抗體檢測是免疫效果評價的主要手段,也是驗證和修訂免疫程序、檢驗疫苗質量的重要依據。可以每半年進行一次,商品豬按30%抽樣,種豬全部采樣。商品豬的豬瘟抗體陽性率應達到90%以上,種豬應達到100%。種豬抗體水平不達標的要及時補免,多次接種均不能產生抗體的種豬,予以淘汰。
3.2 淘汰病原檢測呈陽性的病例
3.2.1 對有可疑臨床癥狀(包括流產、死胎)的病例,應全部采樣檢測,以便對本場的感染情況有一個準確了解。
3.2.2 每半年對所有種豬進行一次檢測,重點是查清隱性感染情況,對病原學陽性種豬應全部撲殺,并作無害化處理。連續兩年均沒有豬瘟病原檢出,視為達到凈化標準。
3.3 補充后備種豬 后備種豬要從具備種豬經營資質的種豬場引種,經豬瘟抗體檢測合格且抗原檢測呈陰性方可引入,引進后必須隔離飼養1個月以上再次檢測合格后才能混群飼養。
3.4 配套管理措施
3.4.1 落實生物安全措施 豬場選址、布局、消毒及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等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及環保相關要求,并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建立并有效落實清潔消毒制度、糞污及病死動物(含流產死胎)無害化處理制度、隔離飼養制度等。
3.4.2 實行科學飼養管理 堅持自繁自養、封閉管理和全進全出飼養模式,有條件的分點飼養、分群飼養;不混養其他動物;禁止泔水喂養和使用動物源性飼料;按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并做好防疫檔案記錄。
3.4.3 配置專業設備及人員,開展抗體檢測和病原監測,如無條件也可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
通過以上措施的落實,連續2年以上無豬瘟臨床病例且無豬瘟野毒感染,病原檢測無陽性,即可申請豬瘟凈化場的驗收。尤其注意的是,相關資料必須保存完整,以備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