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鳳儀畜牧水產站,四川宜賓 644614)
近些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規模化養殖場為代表的現代畜牧養殖業已經成為了農業農村經濟的一大特色,各地養殖場在實現持續增收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多發的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時刻威脅著規模化養殖場的正常運營和發展,要想針對動物疫病做好防控工作,就需要正視其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對策,只有這樣才能盡量減少或避免動物疫病的發生。
無可否認,獸藥的使用在短時間內可以提高動物的成活率和生產效益,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部分養殖場存在藥物亂用、濫用的情況,這不僅會使得殘留藥物損害動物的器官,而且殘留藥物會威脅到公共食品安全。比如,動物機體的藥物注射部位以及一些內臟器官可能存在高濃度的獸藥殘留,若一次性大量食用,則會出現急性中毒反應,若長期食用,也可能讓獸藥在人體內慢慢累積,進而出現慢性中毒現象。
因為畜牧養殖業的準入門檻較低,部分飼養人員缺乏動物疫病防控的意識,即將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簡單理解為疾病的治療,而忽視了預防的環節;飼養人員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疫病,即便動物生病,也可以得到治愈。因此,在實際的疫病防控過程中,沒有嚴格落實《動物防疫法》的各項要求,這就給后續的生產養殖埋下了安全隱患。
從當地發生疫病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疫病都集中于小規模的養殖場,究其原因,還在于養殖場沒有做好飼養管理,這使得動物容易在引入、飼養、運輸等環節得病。在引入環節,小規模養殖場難以做到自繁自育,因此只有對不斷從其他養殖場引入動物,一方面養殖場難以把握引入動物的品種優劣與健康狀況,而且原有動物與引入動物間的接觸,可能產生新的疾病,給后續的疫病防控帶來更大的挑戰。
基于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的效果,以切實保障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養殖場作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責任主體,其只有嚴格遵守動物防疫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并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才能切實確保動物的衛生、健康、安全。因此,畜牧獸醫工作者需要加強對養殖場的宣傳和培訓,以提高養殖場的責任意識和對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比如,可通過開展養殖培訓班、發放飼養資料和走訪宣傳等方式,讓養殖場可以掌握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和疫病防控措施,使其可以積極配合畜牧獸醫工作者的相關工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產品的需求量和價格也在逐年攀升,這就給畜牧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契機。從養殖場的運營方式來看,其大多分為自繁自育和單純育肥兩類。以養牛場為例,自繁自育的飼養周期較長,投入資金較多,一般2~3年才能產生經濟效益,但自繁自育也有諸多優勢,比如養牛場可以保證品種的純度,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進行選育,最終提高繁育牛犢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牛群質量的不斷提高。另外,自繁自育使得牛犢從出生到出欄一直處于同一養殖場內,保證疫病種類相對穩定,降低疫病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經濟實力較強的養殖場,可盡量選擇自繁自育,以從源頭上降低疫病的發生。
充足的營養供給、嚴格的消毒滅菌及干凈衛生的環境,都對動物的生長性能及免疫力有顯著影響。因此,養殖場需要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避免管理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疫病的出現。對已經患病的動物,一定要及時進行隔離和治療,待其痊愈后再進行混養;當出現病死動物時,要對尸體做好無害化處理,避免病原體的擴散,嚴禁私自宰殺、食用、運輸和拋棄病死動物;當周邊地區出現疫情時,養殖場需立即采取緊急免疫的措施,以提高動物的免疫力,并且配合封鎖、隔離、撲殺、檢疫、消毒等工作,來避免疫情的擴散。
動物疫病防控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著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對規模化養殖場而言,一旦發生動物疫病,就很可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是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近年來國內頻繁爆發的動物疫病無疑暴露出了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中的一些問題,規模化養殖場作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密切相關單位,因此就需要針對動物疫病防控中的問題做好應對策略,只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才能保證飼養動物的質量,以維護地方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