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丙麗
(山東省曲阜市陵城鎮政府,山東陵城 273155)
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快速進步,新型農業種植業及養殖業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畜牧養殖業借助自身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趨勢得以快速發展。畜牧養殖市場規模明顯擴大,但是部分養殖技術依然有待完善,出現了較多的動物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對策,能夠更好地推動畜牧養殖的健康發展。
普通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是畜牧養殖中最為普遍的疾病。普通性疾病發病率較高,且種類繁多,如消化、呼吸道等疾病。傳染性疾病的危害較為明顯,該類疾病主要通過真菌和細菌及病毒感染。所以,疾病治療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傳染病前期并無明顯癥狀,如暴發傳染性疾病,就會大范圍快速傳播,進而威脅其他動物的身體健康。寄生性疾病是動物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不可避免,該類疾病與棲息環境及飲食習慣有關。腹內和四肢是常見的發病位置,潛伏期長,但可治愈,危害較小。
動物飼養中,人為因素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因素。如藥物治療中,部分醫生并未接受專業獸醫培訓,因此無法科學用藥,且對藥物的理解也不夠全面和準確,一方面無法促進疾病的盡快恢復,另一方面也會延誤動物的病情。另外,飼料和資源管理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也是十分常見的問題。飼養人員缺乏安全管理意識,致使致病菌大范圍傳播。
環境因素也是導致動物疾病的主要誘因。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都需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動物的生存環境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發生明顯的變化,進而加劇環境的惡化,破壞動物的機能,當動物出現代謝紊亂時,動物就會患病。
部分動物在出生時就出現了疾病癥狀,該疾病可能與母體遺傳有關,也可能與環境導致的機體變異有關。該因素所引發的疾病無法預測,可能隨時發生。
畜牧飼養動物疾病防治中,需要采用多種治療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疾病防治的作用。
養殖場第選擇決定了動物的養殖環境,在選擇養殖場地的過程中,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通風和光照條件較為理想的場地,有效降低動物發病率。此外,養殖場要與居民區保持恰當的距離,從而有效規避動物糞便對居民區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日常管理在畜牧養殖中尤為關鍵,其對動物的成長和身體健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加強日常管理能夠預防疾病。養殖人員需全面清理和消毒養殖場。養殖場的環境較差,為疾病傳播提供了條件,而做好養殖場地的定期清理工作,則能夠有效阻絕病菌傳播的路徑。再者,還要做到科學喂料,以動物成長的概況為基礎,制定完善的投料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動物疾病防控工作,認真觀察動物狀態,如動物狀態異常,需及時檢查和處理。
畜牧養殖中,要提高養殖的規范性,創建完善的動物檢疫制度,從而規避可能產生的疾病風險。定期檢查動物的身體情況,且定期消毒養殖場地,定期為動物接種疫苗,動物疾病高發期尤其要重視疫苗的接種,同時做好動物檢疫工作,發現疾病后要及時妥善處理。
動物疾病較為常見,工作人員要始終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動物檢疫制度,增強動物檢疫的規范性,定期檢查動物健康狀況,為動物注射疫苗,從而增強動物的抵抗能力。動物疾病高發期應適度提高檢疫的頻率。并組織養殖人員參與技能培訓,加強動物疾病的宣傳教育,讓工作人員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動物疾病防控措施。對于感染疾病的動物,要及時隔離并接受專業治療,認真分析動物發病的原因,合理使用治療藥物。再者,要對養殖場內部和外部環境予以及時消毒,完善養殖場內部的通風條件,有效控制細菌的滋生。
畜牧養殖工作中,若發現動物出現疾病癥狀,需立即停止投放食物,同時詢問專家的意見,及時治療。發病初期做好治療工作可延緩病情的發展,可預防嚴重并發癥。因此務必做好動物的日常檢查工作,如發現異常情況,需做好記錄,及時觀察,如認真觀察動物精神狀態和呼吸的變化等,工作人員一方面要準確判斷動物的病情,另一方面也需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針對性。為避免動物出現抗拒治療,可在飲水和飼料中摻入藥物,這樣不僅有利于病情的恢復,而且也可規避對其他動物的負面影響。再者,養殖人員還可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捕殺無法治療的動物,以維護人畜安全。
當前,小戶養殖較為普遍,為了提升養殖戶的養殖水平,地方政府與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及時更新管理設備和防控設備。定期組織專業技術培訓,引導養殖戶真切地感受到技術培訓的價值,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觀念,且掌握更加先進的養殖技術,樹立更為完善的養殖觀念。若養殖戶能夠掌握更多的養殖技巧,則將達到防控區域性疾病的目的,進而推動畜牧養殖業動物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綜上所述,畜牧養殖業若遭受動物疾病的侵襲,一方面會阻礙養殖業的持續前行,威脅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會對社會造成嚴峻的經濟損失,因此務必采取針對性的防治對策,凈化畜牧業市場環境,維護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