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林 周建中 孫建美
(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43)
畜牧養殖過程中疫病較為常見,直接影響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一旦出現疫病情況可以及時采取預防與控制措施,避免疫病大范圍擴散,對養殖戶造成較大損失。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畜牧養殖疫病病情復雜且多樣化,雖然我國動物醫學快速發展,但目前現有的疫苗與藥物無法從根本上控制疫病發生。這就需要從根源上分析畜牧養殖疫病多發的原因。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管理人員防疫意識低下是導致疫病多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進行畜牧養殖時,養殖人員一般較為雜亂,而且養殖規模也都大小不一,再加上養殖管理者防疫意識低下,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經常花小錢雇傭一些知識素質低下,沒有畜牧養殖管理經驗的工作人員,而且管理者也未對其進行必要的疫情培訓,導致整個養殖過程中,牲畜喂食污水垃圾、圈內糞便雜物堆積,鮮少進行養殖圈舍清理工作,也鮮少進行圈舍通風消毒工作,導致細菌和病原體滋生,一旦發展成疫情,在畜牧之間進行傳播和感染,就會導致牲畜死亡,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嚴重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首先,在畜牧養殖選址階段,一些養殖者為了追求自身便利和利益,沒有遵照相關條文要求進行嚴格把控,既沒有根據綜合地貌、水源和土壤等因素進行綜合性考慮,只圖自己方便最終導致所選擇的畜牧養殖區不符合相關條文規定,位置不恰當,距離居民生活區較勁,導致畜牧垃圾處理不方便,造成生活區和養殖區相互污染,導出一股糞便味,隨處可見動物糞便,嚴重降低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這就極易引發疫情,而且一旦暴發疫情,控制起來難度極大。另外,因為防疫條件不達標,導致整個畜牧飼養管理的環境較差,喂食和養殖的每一個過程都與衛生管理標準存在距離,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畜牧養殖疫情發生。
畜牧養殖時并未科學控制飼料用量與時間,畜禽生長各階段需要的營養成分不同,日常喂養時要根據畜禽所處的生長階段對飼料進行合理搭配。日常養殖管理時,單純追求養殖數量造成養殖密度過大,畜禽糞便未能及時清理,養殖場所通風條件較差,存在嚴重水質污染等,都有可能造成畜禽患病;此外,消毒藥品使用時,并未做好質量把關,加之市場上充斥很多的假冒偽劣產品,造成消毒藥品存在虛假情況,無法做好消毒工作。
明確畜牧養殖疫病多發情況的原因后,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從源頭入手控制疫病發生。
養殖人員不能只關注到短期利益,還要重視長遠利益,因此要做好養殖人員防疫培訓工作。通過科學合理培訓方式,提升養殖人員的防疫意識,做好預防控制措施。
畜禽疫病防控時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基本原則,及時調整原有的事后治理的策略,降低畜牧養殖疫病發生的可能;此外,鼓勵養殖人員參與各類專業培訓活動,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可以有效應對常見疫病情況,避免出現疫病情況。
同時,提高圈舍通風性以保證圈舍環境,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病菌問題產生。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荒山中開展養殖工作,增加畜禽活動量與活動空間,促進畜禽肉品質的提升。大量實踐表明,控制畜禽養殖密度,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感染率,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改善養殖戶經濟條件。
在飼養過程中,應該進行科學管理,必要時對于有條件的農場應該聘請技術指導顧問。同時科學選擇消毒藥劑,并結合當地的流行病癥進行免疫處理,在用藥上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不能盲目用藥。對于畜禽群中出現的疾病,需要根據疾病的類型和程度選擇用藥,同時還應該對整個治療過程充滿耐心,用藥過程中需要及時關注畜禽群的變化情況,及時對用藥情況進行調整,確保治療效果。
加強對畜牧養殖行業的防疫監督工作,能有效提高疫病防控的工作力度,使疫病防御工作更加規模化、規范化和有組織化,對畜牧養殖戶的管理也更加全面高效,幫助養殖戶提高安全養殖和疫病防控的意識,宣傳安全養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時,在疫病防控工作中,還要加強法律建設,對養殖戶開展普法教育工作,加強其法律意識,確保在一定法律層面上為疫病防疫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與保障。最后,要不斷完善和健全監督管理機制,樹立責任使命感,加強防疫檢測人員工作責任感和安全意識,保證其在實際工作中,能嚴格按照檢測程序對疫病進行監測和檢測,保證疫病防控的質量和效果。
畜牧養殖時疫病多發具有普遍性特征,主要體現為防控意識不足、設施不當及方法不合理,養殖人員要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提高防控手段的有效性,降低畜禽養殖過程中疫病發生的可能,保證養殖戶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