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學吉
(高臺縣動物衛生監督所,甘肅高臺 734300)
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特征就是畜牧業占60~80%,居主導地位。高臺縣總面積4346.61km2,人口15.86萬人,轄9個鎮、136個村,作為傳統農業地區,有耕地3.93萬hm2,各類草場20.75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8.13%,此外飼草、農作物秸稈資源比較資源,為畜牧業發展建立了良好基礎和先天條件。
近年來,高臺縣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產業興旺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崛起之路,實現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牛羊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業經濟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最大產業空間”,在大農業中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截止2019年9月,全縣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98.31萬頭只,其中牛、羊、豬、禽飼養量分別達到9.30萬頭、65.71萬只、21.64萬頭、100.36萬只,初步形成現代畜牧業“六園一廊四帶”產業發展格局,先后被命名為全省養牛大縣、現代畜牧業養殖示范縣。
當前,全縣畜牧業規模化生產趨勢進一步凸顯,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肉牛、肉羊、生豬飼養資源逐步集中,中等規模場戶在養殖業中的數量和產量比重不斷上升,正處在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期,整體上符合近幾年來全國畜牧業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的走向,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是未來全縣畜牧業正軌化發展的保證,也是必然趨勢[1]。
緊抓列入全省牛羊產業大縣、現代畜牧業示范縣的有利時機,連續出臺縣委1號文件,整合項目資源,推行養殖產權抵押試點改革。通過落實各項政策,多方借力融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嚴格按照“六化”建設要求,加快規模養殖場區、養殖專業村新建和傳統養殖場區、養殖村社的標準化改造步伐,建成各類規模養殖場區295個,養殖專業村30個、專業社80個,規模養殖戶累計達到1.23萬戶,建成牛羊交易市場1個,畜產品加工企業4個,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肉牛核心育種場和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各1個,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養殖示范場28個。
以設施技術為基礎、良種技術為核心、飼草料技術為支撐,加大畜禽品種改良、秸稈加工利用、健康養殖等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力度,示范推廣標準化圈舍、飼草青貯、養殖機械、畜禽良種、糞污治理等新技術52項,建立示范點27個,畜牧業科技貢獻率達80%以上。
加快項目建設和招商進程,建成博峰、天啓、共裕等一批建設標準高、帶動能力強的養殖企業,全縣屠宰加工、飼料生產、流通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全鏈條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成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注冊畜禽產品商標4個,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7項,產地產品一體化認證4項,組建各類畜牧中介合作組織53個。
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嚴守生態紅線,加快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糞污綜合整治和資源化利用步伐,推動畜禽養殖和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8.6%。
健全動物防檢疫縣鎮村三級防疫網絡,對重大動物疫病常年實施強制免疫,加強動物衛生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多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1)發展資金短缺,養殖業較其他農業產業生產周期長,建設標準高、投資大、見效慢、市場風險高,“望洋興嘆”的現象在民間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2)受生態環保、市場發展大環境的影響,畜牧業發展地域空間日趨緊縮,實體經濟引進困難明顯增多,畜牧業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
(3)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不強、活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弱,畜產品加工鏈條短,養、加、銷各環節銜接不緊密,專業化的組織化程度低。
(4)動物疫情形勢依然非常嚴峻,畜禽流通造成的輸入性疫病發生機率增加,防控任務十分繁重。同時,受機構改革和管理體制影響,縣鄉村三級畜牧獸醫隊伍能力素質提升和正規化建設需求更加迫切。
盡早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妥善解決新建養殖場區和企業用地難的問題,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群和示范基地。
研究制定牛羊產業地方性補貼和獎勵辦法,爭取財政經費支持。加快畜牧業科技推廣和成果應用轉換,著力提高良種覆蓋率、飼料利用率、畜產品加工增值率,解決養殖業供給矛盾。
實施名牌戰略,鼓勵并扶持資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合作社通過機制創新、建立基地、樹立品牌,以“龍頭聯基地、合作社帶養殖戶”的模式,建立利益聯合體,推動整縣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
加大畜牧業發展財政投資,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畜牧業貸款,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加快畜牧業政策性保險試點,探索建立適合不同畜禽品種的政策性保險,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