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遠
(康平縣農業服務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康平 1105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國草原畜牧業因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導致草原退化,草原生態系統已越來越脆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對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進行維護的同時,重新定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將生態畜牧作為主要的戰略措施,去解決草原退化的根本問題,從根本上實現未來生態型畜牧業的穩定發展[1]。
我國作為世界上草原面積最為廣闊的國家之一,其總面積已經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所以生態物資的豐富程度也一直處于遙遙領先的狀態,同時,草原還是我國的天然綠色屏障,畜牧業發展中重要資源產出的基本,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極大地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增長速度的提升,市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變大。從而導致我國草原畜牧業由原先游牧形態下的自我封閉調節及維穩的狀態,轉化成了開放式的人口遷入及禽畜養殖量暴增而導致的草原生態不斷走向失衡的惡劣處境,從而使草原對自然災害的防范能力不斷下降,使我國草原的生態環境走向歷史以來最為脆弱的階段。
草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是現階段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必要趨勢,其對于我國邊疆社會的穩定、生態安全的保護以及草原經濟的有效發展,都給予了十分有利的幫助。
現階段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重點,就是把原有落后的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轉化為現代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既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提高草原牧區養殖畜禽的生產效率及其經濟效益,并同時降低畜禽的飼養數量,從根本上減輕草地壓力,緩解草畜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避免草原的持續退化及草原生態平衡的主要目的。
目前我國草原被劃分為五個大區,而我國邊疆地區的草原占比則是全國草原面積的半壁江山。因此,只有將生態畜牧業進行有效的發展,才能使得我國邊疆區域的經濟發展有所提高,盡可能的減少邊疆草原牧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差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區養殖的經濟收入,縮小了邊疆畜牧業人民與我國其他區域畜牧業的經濟收入差距,從而達到穩定邊疆發展和諧的重要意義[2]。
對于我國草原面積較為廣闊的區域而言,其畜牧業的有效發展勢必是保證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柱。因此,草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則能夠從根本上去增強草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及草原在面對各種災害時防范能力的增強。
目前,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已經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其積累的理論知識及技術經驗更是十分的豐厚,并且其中還有很多的經驗模板都來自于生態的鄉、村等地點,對生態草原的發展更是能提供極其有利的幫助。因此,草原地區的相關部門應較大程度的對宣傳引導工作進行加強,從整體出發,對生態保護建設及牧區經濟發展這兩個方面進行兼顧,從而加速草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
要想使草原生態畜牧業更好的發展起來,就需要相關科研組織、地方管理部門等,去通過現有的一些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的相關實踐經驗及理論研究成果,與牧區養殖人員共同協調開展一系列的示范工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相互探討、逐步完善,促進更加規范的模板形成,從而實現推廣引領的工作。
草原生態畜牧業的具體發展過程中,還需將當地的生產特色進行結合,以市場需求為方向,以草原生態平衡及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建立起可行的發展機制,認真規劃好其發展的主要目標,并進行合理布局之下的產業優化,以及統一協調及全面考慮的發展。同時,還需在區域統一規劃全方位思考的前提下,逐步的進行城鎮等區域的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具體規劃,使其成為所有草原牧區發展的最終目標,從而實現了草原地區畜牧業穩定發展的保障目標[3]。
綜上所述,生態畜牧業的有效發展是能關乎到我國著整個畜牧產業的未來,因此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不僅僅要結合草原生態系統及環境的真實狀況,還要結合草原能帶來的具體功能等特點,共同對草原生態及其基本功能的恢復做出有利的幫助,從而推動我國畜牧產業在往后的發展中能夠持續合理的對草原進行利用,并以此保證其未來經濟的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