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守銀
(貴南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貴南 813199)
2019年該縣依托糧改飼項目,推動飼草料品種專業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商品化,建立了符合地域特點的“農牧循環、種養結合、以草定畜、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經統計,該縣2019年新建青貯窖25座,可利用青貯加工的飼草資源面積達3733.33hm2,收貯量可達16.8萬t,青貯飼草量不少于0.7t/m3,每1t飼草財政補助60元。糧改飼試點工作提高了全縣青貯飼料產量,緩解了草畜矛盾難題,實現生態民生雙贏。
該縣有機農牧業生產企業、合作社共有16家。認證有機種植認證面積9266.67hm2,其中含燕麥1733.33hm2,青稞6253.33hm2,油菜1333.33hm2,水果13.33hm2;認證有機羊61767只(其中黑藏羊11255只)、羊毛15t,有機牦牛40914頭,雞1000羽;認證有機牧場面積5.15萬hm2。近年來,通過多方努力,在特色品牌建設方面碩果累累,黑藏羊已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等多項“金名片”,已成全縣地域優勢產業,是牧民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為持續推進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追溯平臺和營銷網絡、推進信息采集點試點建設、標識賦碼高品質產品,積極建設產銷對接的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通過追溯標識和品牌標簽,將牦牛藏羊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以及綠色有機獨特品質特征全方位展示給消費者,實現產銷快速對接,全面推進牦牛藏羊全程追溯體系建設。建立追溯基地采集點30個,全縣實施藏羊佩戴追溯標識38萬只,牦牛8萬頭,實現牦牛藏羊等畜產品基于物聯網的全過程追溯查詢,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及試點開展實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藏區牦牛、藏系羊保險以提高農牧民養殖防風險能力,堅持從畜牧業生產實際出發,按照“整體推進、逐步擴面”和“低保障、廣覆蓋、易操作”的思路全面推進。截止目前,全縣參保牦牛7.08萬頭、藏系羊49萬只,參保率65%。
政府部門及業務部門對國家“糧改飼”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農牧民對政策了解不夠,相對集中連片規模小,種植結構不合理,未能形成“穩糧、擴飼、精優”的良好局面;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青貯窖池等設施簡陋,極大影響了青貯飼料的保存;
自然條件相對落后,有機產業發展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有機農畜產品轉換期面臨減產減收與農牧民增收的雙重壓力,參與主體信心不足,農牧民發展意識提升緩慢,加之地方財力有限,吸引企業投資的能力較弱,多方利益難以均衡分配;已成型的有機農畜產品宣介力度不夠強,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機產品宣介活動開展能力較弱,典型經驗和成功模式尚未成型,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有機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夠高,全縣發展有機產業氛圍還不夠濃厚;特色產品品牌挖掘不夠,特色產品養殖加工未形成前端有質后端優價的模式。
存在農牧戶對惠農政策了解不夠深入等問題,投保積極性不高;家庭牧場、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低,工作進展緩慢;投保過程中存在村不足戶,戶不足額投保,給全面推進牦牛、藏羊保險工作帶來的一定難度。
加強宣傳,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及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網絡平臺等現代宣傳手段,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建議該縣的農機補貼重點向與牧草相關的機械設備傾斜,培育社會化運作的草牧業服務組織;充分考慮各鄉鎮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合理選擇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不斷提高飼草畝產量和經濟效益。
通過網絡媒體加強宣傳,依托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品牌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地區知名度,提高市場化運作實現畜種資源保護和發展;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將牦牛、藏羊、黑藏羊等本土特色與旅游資源密結合,通過旅游節等大型活動,推出地域特色農產品,以“金字”品牌引領有機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依托技術公司完善縣鄉(鎮)兩級牦牛藏羊追溯平臺,實現縣鄉(鎮)兩級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牦牛、藏羊從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全程監控;進一步加大協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培訓力度,提高協保員的整體素質,提高牦牛、藏羊參保率;提升牦牛、藏羊品牌效應,實現產業增效、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