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措
(長江源(可可西里)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治多管理處,青海治多 815499)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居民的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改善,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帶動了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牦牛作為一種珍稀品種,其分布于我國內蒙古、四川、青海以及西藏等地區,并且在近些年迅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支持和重視。但是當前在牦牛養殖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對行業發展形成制約,而如何采取有效對策促進行業發展,成為現階段行業面臨的關鍵課題。
隨著我國援藏政策的持續深入,加之牦牛養殖技術的快速更新與發展,牦牛養殖在質量和數量等發展獲得顯著提升,并且行業逐漸趨于標準化、產業化以及規模化發展,特別是在近些年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更是給予了牦牛養殖以高度重視,并且將其作為重要特色產業給予支持。
牦牛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牛乳和牛肉能用于食用,滿足當代居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牛毛能夠用于制衣。從我國當前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分析可知,牦牛肉食產品獲得了當代居民的喜愛和歡迎,是促進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在我國牦牛養殖的主要地區中,其經濟建設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程度落后,養殖戶的思維觀念和養殖技術與時代脫節,在經營管理中依然以“家庭式”養殖為主,對產業化以及規模化養殖存在抵觸情緒。同時,當地政府對牦牛養殖行業缺乏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龍頭大型企業也沒有發揮示范作用,導致經營模式單一陳舊,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
飼養管理是保證養殖效益的重要方式,但是當前受到經濟發展、養殖觀念、養殖設備以及養殖戶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管理模式較為單一,其主要體現在:第一,養殖戶缺少接觸養殖新技術、新知識和新設備的途徑,在養殖中缺乏創新,依然沿用以往的固化模式,導致養殖水平難以提升;第二,在飼養管理中以天然草場放牧為主,導致飼養生態成本較高,不僅無法緩解飼料不足的現狀,還會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第三,存在忌殺生的傳統思想,對經濟價值不高的牦牛沒有進行及時處理,不僅消耗大量養殖資源,同時也對牛群結構帶來負面影響。
牦牛屬于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品種,尤其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但是當前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對牦牛經濟價值缺乏正確認知,導致養殖附加價值不高[2]。
想要實現行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經營模式進行更新,摒棄以往的以家庭養殖為主的固化模式,通過規模化以及集約化的方式提升養殖效益。首先,要建設現代化的牛棚,并且推廣以及引入全新的養殖理念,提升牦牛養殖的技術含量;其次,要結合當地的經濟情況和行業特點,將牦牛養殖戶充分結合在一起,對其開展統一管理,并且以入股的方式興辦大型養殖場,實現牦牛養殖規模化以及產業化;最后,鼓勵大型企業進行投資建廠,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促使廣大養殖戶轉變養殖模式。
科學的管理模式是保證養殖效益的重要途徑和關鍵舉措,其可以推動行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因此,養殖戶需要迎合時代發展和行業特點,積極轉變自身的管理模式。首先,當地相關部門需要定期組織養殖戶開展飼養技術培養,提升其知識水平和飼養能力,并且規范其養殖管理行為;其次,對放牧模式進行優化,避免對天然草場造成傷害,并且與飼料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緩解飼料不足的問題,為牦牛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營養;最后,養殖戶需要改變以往“忌殺生”的傳統觀念,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核心,積極從其他地區引進以及推廣優質品種,進而提升養殖經濟效益[3]。
牦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是當前在養殖中,養殖戶需要以牛肉為主要產品,對提升養殖效益十分不利,因此,養殖戶要認識到牦牛的價值,并且通過有效途徑提升其附加價值。首先,當地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帶動當地龍頭企業建設產品深加工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牦牛產品;其次,注重加強地區品牌建設,突出當地的牦牛產品特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品牌輻射效果,進而提升養殖經濟效益;最后,積極構建銷售、加工和生產一條龍的產業鏈條,提升當地牦牛產品的加工生產能力[4]。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居民生活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刺激了牦牛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從整體現狀分析,牦牛養殖依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對養殖效益的提升形成制約。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養殖戶需要提升思想重視程度,認識到當代養殖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且采取有效促使進行改進和優化,為行業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和生機,滿足當代居民對牦牛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