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彩 吳永學
(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斗南街道辦事處,云南呈貢 650500)
動物疫病情況經常會出現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因為動物疫病有一定傳染性,會導致許多動物死亡,同時也會影響飼養員的經濟收入,寄生蟲是動物疫病中一類很常見的疫病,大多數的牲畜都出現過這類疫病。常見的寄生蟲包括原蟲、蠕蟲等。普通疫病是動物疾病中的一種,分為外、內、產科等疫病。因為動物比較容易出現廝打爭斗,常見外傷感染。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畜牧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動物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寄生蟲主要指的是原蟲、節肢動物、蠕蟲等。寄生蟲疾病中原蟲和蠕蟲是通過寄生在動物體內吸收動物攝取的營養存活的疾病。節肢動物因為屬于動物體外寄生蟲,主要是通過汲取宿主營養的方式生存,不管是原蟲、蠕蟲還是節肢動物等都可以通過直接接觸的方式在動物群體中傳播。
傳染病主要以原有病毒、真菌、細菌等微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出現的傳染性疾病,都是由某種特定微生物病原引發的。傳染性疾病與一般的寄生蟲相比較來說,不僅需要進行全面的病理變化檢測,而且預防的難度也相對較高。
所謂普通病,也就是畜牧養殖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的動物群體性疾病,不僅類型多而且預防的范圍和難度也更高。
通過對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的內在和外在原因分析后發現,導致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藥物使用不當。藥物使用不當不但會對動物造成藥物性的損傷,嚴重的還會因為動物抗藥能力的增強,而影響到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是基礎設施的嚴重缺乏。很多養殖戶在畜牧養殖正式開始前,不僅沒有嚴格的按照要求進行養殖場設計與環境的實地考察,而且也沒有按照要求設計排污系統等必要的基礎設備,導致畜牧養殖過程中發生了動物呼吸道疾病。
三是管理嚴重滯后。由于很多養殖場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建立完善的養殖安全管理制度,再加上消毒工作人員的嚴重不足,未能及時地要求進行養殖場的消毒工作,最終導致因為養殖環境受到污染而導致動物疾病的大規模出現。
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要求飼養的人員明確防護疾病的重要性,灌輸正確的防護思想。其次,在喂養動物的日常生活中,要提前做好預防疾病的準備和措施,預防工作占很大一方面,預防做好,疾病會被扼殺在初期,然后根據不同的動物種類,制定不同的方法來防護保障。另外,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團結農場畜牧養殖業為例,經常將飼養環境進行空氣流通,按一定的時間來清潔飼養環境,保證日常飼養動物圈舍的干凈整潔,定期進行動物和環境的消毒處理。
養殖人員需要根據不同的養殖地點和環境,選擇適合他們養殖的動物,相反,在確定養殖動物種類之后,也要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進行養殖,我們選擇的飼養位置一般會在光照時間長,地理位置較高,濕度適宜,水源充足,地方開闊的位置,還需要選擇一個遠離人類居住的環境,遠離重工業污染的地方,定期的配送充足的飼料和水源。
對于飼養員來說,要注重管理動物居住環境的衛生,定期清理垃圾等廢物,對于已經死亡的動物應該及時清理,以保證其他動物有良好的、健康的居住環境,從而降低發病率。飼養員還應當做到時刻檢測動物的體征,對于感染病毒的動物及時進行隔離治療,以防傳染給其他動物,若被感染動物無法治愈,要及時進行焚燒處理,防止動物死亡使得病毒擴散,從而導致病毒蔓延,引發更多的動物產生疾病。與此同時,飼養員還應注重動物的檢疫工作,定期為動物接種疫苗防治疾病。對于產生疾病的動物,及時研制治療方法,并對其他動物加強監測,接種新的疫苗從而防止疾病的傳播。
動物與人的身體機能有很多相似之處,對于人來說,每天攝入足夠的、適合自身的營養以便增強免疫力會使人遠離疾病,同樣對于動物來說,也需要足夠的營養,幫助生長,抵抗疾病。當動物的自身免疫系統足夠強大時,微小的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便不會對其產生重大的影響,而是通過自身免疫就可以痊愈,這樣便減少疾病的傳播,從而動物降低了產生疾病的風險。因此適合動物自身發展的營養物供給才是合理的科學的方法。
在牲畜養殖過程中,要重點養育健康的動物群體,最好實現自繁自養,最大限度地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防控畜禽傳染病技術措施較先進的是生物防控畜禽疫病,能減少藥物對動物及人體的傷害,并且效果很好。培育天敵,改造生物性,破壞病原體和傳播媒介是疫病防治原理。控制動物疫病的最佳途徑是保護天敵,傳播媒介有蒼蠅類、蚊、虻、蚤、蜱等,要想有效控制傳染病的傳播可以培育利用動物的天敵,蒼蠅、蚊、虻、蚤、蜱類的天敵有蜻蜓、黑卵蜂、赤眼蜂、食蟲蛇、青蜂等,保證天敵生長環境就可以有效增加其群體。
總之,市場消費需求的持續增加雖然推動了畜牧養殖業的全面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動物疾病發生率的提升,則對我國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所以,加大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疾病發生原因分析的力度,是促進畜牧養殖動物成活率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