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虎
(萊州市虎頭崖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28)
畜禽養殖具有經濟成本低、飼養周期短等優勢,且養殖后可在短期內得到回報,加之近年政府對畜禽養殖業進行大力度扶持,故近年畜禽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隨著養殖人員畜禽養殖水平的提升,畜禽也整體產量也在明顯增長,部分養殖人員為了追求產量多會選擇增加養殖密度,這種養殖方法雖然可在一定時間內提高產量,但會對畜禽的生存空間產生壓縮,導致畜禽患病率明顯提升,本文就畜禽產生疾病的原因、預防措施進行分析。
幼畜禽體內便定居有一定量的微生物,例如:幼豬仔15日齡時鏈球菌、副豬嗜血桿菌、大腸埃氏桿菌等便已經定居在體內。但此類微生物定居幼畜禽體內后正常情況下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傷,但若外界氣溫驟變、饑餓、長途運輸、進食霉變飼料、受到驚嚇等情況均會導致幼畜禽機體抵抗力下降,此時機體各功能出現紊亂情況,在短時間內幼畜禽無法對機體功能進行調節,若此時原寄宿在體內的致病菌乘虛而入便會產生大量毒素,導致幼畜禽機體發病。
近年來畜禽養殖均進行基礎性免疫工作,但畜禽免疫工作均以基層獸醫、養殖人員為主,導致基礎免疫存在免疫不全面等問題,例如:在豬養殖免疫過程中多存在劑量不足,主要是防疫收費難度較大,防疫人員在進行基礎性免疫工作過程中不愿意增加防疫劑量、疫苗稀釋后保存條件較差,不僅會影響疫苗質量還會降低防疫質量,特別在苗豬交易過程中各地區均存在耳標未防疫的現象,運回后一周便會患病,經獸醫解剖后多存在豬瘟臨床表現,加之當前社會上散養母豬基礎性免疫存在種類不全等問題,導致母豬生育能力下降,產仔率、生活率均受到明顯影響,甚至部分養殖戶存在整窩仔豬死亡情況,導致部分養殖戶頻繁淘汰母豬,造成經濟損傷。當前家禽的防疫工作由養殖戶自身進行,但養殖戶未掌握科學的免疫程度且存在多品種混合防疫情況,在使用疫苗防疫過程中還會出現疫苗超劑量使用情況,不僅會浪費疫苗還無法達到預期免疫效果[1]。
基于用地難度養殖戶只能在自己有使用權的地域搭建畜禽房舍,且畜禽房舍多建立在住宅區背后,不僅終年難見陽光,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畜禽的生長,出現冬天無法保溫、夏季無法散熱等問題,且當前已經發現的吸血類昆蟲較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的發生與傳播速度。當前建成的大規模畜禽“東西方向”的較少,多見“南北方向”,養殖戶畜禽養殖時多未進行長遠打算,多選擇進行簡陋搭建,以減少經濟支出,甚至部分畜禽養殖棚存在上面滴水、下面滲水情況,對畜禽養殖場所嚴重影響[2]。
隨著養殖戶飼養規模的擴大,其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會選擇自己配置飼料,但自己配置飼料所需原料量較大,且需要分批次進行購買,所以養殖戶在配置過程中無法保障飼料質量,甚至部分飼料存在霉變情況,若畜禽使用后不僅會延緩其生長速度,還會降低其產量[3]。
當前大部分商品類飼料中均含有不同劑量的抗生素,就算是自配飼料也會添加抗生素,在配置過程中存在攪拌不均勻、用量不標準等情況,一旦發病便會增加治療難度。
養殖戶在選擇飼養場址時除考慮交通、水電等基礎性問題外,還需結合養殖場址周圍的大環境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確保畜禽養殖場址周圍無大型污染工廠、養殖場址要原理居民區3~4km,且周圍無其他飼養場址,還需具備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地勢較高等優勢[4]。
在對飼養場建筑布局上我們需將生產區、生活區域分開,并將兩者距離保持在50~80m范圍內,在飼養場地大門口、生產區出口及入口處均需設置消毒池。
畜禽養殖舍內不僅要保證空氣流通,還要對老鼠、鳥類等進行預防,畜禽不同生長階段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飼養密度均存在差異,為避免畜禽出現呼吸道疾病,養殖人員要及時清理糞便,保持畜禽舍內干凈,對發現的患病畜禽需及時進行焚燒處理[5]。
在對畜禽飼養過程中要保證畜禽機體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在提高其免疫能力同時,減少疾病發生率。選擇飼料干凈、干燥、新鮮,不可喂養變質、霉變、蟲蛀飼料,還需根據畜禽不同生長需求對飼料進行合理搭配,以滿足其發育能量、蛋白質等物質需求。
畜禽在我國迅速發展,為避免畜禽疾病發生率我們要加強飼養管理,在保證畜禽、養殖人員健康同時,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確保畜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