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軍
(興安縣湘漓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興安 541300)
隨著養殖業的飛速發展,畜禽疾病也不斷增多,并向復雜化、合并癥發展。規模場和養殖戶在利用獸藥治療疾病時存在著一些誤區,例如盲目投藥、隨意配合用藥、長期用藥和重復用藥、用藥量過大或過少、給藥途徑錯誤、投藥時機不當等等都給豬群的健康帶來了潛在的危險。
我在基層獸醫站工作多年,發現很多簡單的病例卻給養豬老板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例如我鎮一個飼養50頭母豬的豬場,有幾頭豬出現體溫升高至41℃左右,后迅速波及全群,采食量下降過半,流涕咳嗽、氣喘,眼屎增多,耳朵和屁股呈青紫色。于是老板變大量使用安乃近、安痛定、柴胡等退燒藥,結果用了藥體溫降下來,停藥又升高,升高再用,總是反復,只好采用料中給藥的途徑還是不見好,又添加磺胺、頭孢、氟苯尼考等,這個不行換那個,接大量的藥物侵入豬體,越治越重,多病混感,部分出現死亡的現象,老板無奈只好將病豬虧本處理。而同樣癥狀的另外一豬場豬群在我們的建議下采取飲水療法----強免疫、調代謝、促排毒,除個別嚴重的豬只用板藍根或雙黃連稀釋頭孢肌注,再配合一種用于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如氟苯尼考,只要按療程使用就完全可以控制該病情了。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氣溫驟變引發普通流感,不需要見熱就退,大量重復用藥反而使豬藥物中毒。因為畜禽發熱有時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應,有利于增進機體抵抗力,為恢復健康創造條件。如果畜禽體溫過高或持續發燒,可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代謝機能發生嚴重障礙,甚至器官變性或壞死,應及時采用退燒藥物降溫退燒,確保病畜及時康復。濫用退燒藥物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造成熱型混亂,掩蓋疾病真相,影響對癥下藥。另外豬發病時不要過分依賴拌料給藥,因豬發病時減食或停食導致病豬越治越多,而健康豬又可能藥物中毒。豬發病時減食但會飲水,飲水給藥是一種較好的方式。還有一豬場發生傳染性胃腸炎,老板急于用了大量的止瀉藥,結果導致豬只脹肚而惡化,因為大量的止瀉藥抑制了腸道蠕動,使豬只不能進行新陳代謝。所以在腹瀉初期,當糞便有惡臭味或混雜有多量膿血等異物時,不應急于止瀉,而應讓期排除腸內毒素和異物,選擇有效的腸道消炎藥,及時補充體液,即可愈。見瀉就止是獸醫臨床上的一大誤區,往往沒有考慮畜禽腹瀉能排除體內毒素,減輕病菌及有毒物質對機體的損害。
所以,養豬人及獸醫人員在日常操作過程中不要見熱就退、見瀉就止,也不要見病抗菌、見病用藥、見效停藥。我認為養豬要做到科學保健,健康養殖。
買藥治病是一種風險投資,若沒有回報就是一種浪費,很難保證拿到養殖利潤也可能血本無歸。生豬一旦發病而且表現出很明顯的臨床癥狀是就已經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這個時候病急亂投醫、亂用藥的結果導致病豬越治越多、傳染范圍越來越廣、病程越拖越長、越治越復雜,最終導致所有藥物用盡后還無法控制住疫病。即使有部分豬“治愈”也出現了嚴重的后遺癥,肝腎等臟器嚴重受損,病豬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食欲難恢復、生長緩慢等。“防患于未然”就是要減少和殺滅病毒細菌的數量,降低發病機會,在動物機體還沒有表現出臨床癥狀之前就用藥,維護好生豬健康,減少應激,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就能用最少的藥物、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就是我們提倡的科學保健,健康養殖。
在現今養殖模式下降低高風險、獲得高效益,避免濫用藥物,用藥并不能代替飼養管理。在養豬生產中,使用高免益生菌、科學保健、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模式才能獲得最大的養殖效益。我們養豬人一定要科學使用“良藥”,合理使用“良藥”,同時不要疏忽“是藥三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