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遠
(固安縣農業農村局,河北固安 065500)
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要結合全市畜牧業發展現狀和監管需要,不斷探索監督管理工作新方法,堅持以“畜牧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和嚴把畜產品檢疫關口”為抓手,不斷完善和創新制度建設,認真抓好“重大動物疫病、投入品、養殖場(小區)、動物檢疫”四個環節,嚴格規范畜牧獸醫執法,形成了制度完善、特色鮮明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監管之路,為保證消費者食肉安全和社會穩定筑起了一道“防護網”。
我國現在的畜牧業模式依舊非常的落后,大部分還是以散養方式為主,沒有形成一定規模,而且在養殖過程中方法沒有達到專業的標準。科學養殖方法推廣的范圍還比較小。這樣就會導致畜牧業養殖技術的推廣和處理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措施不能得到落實,這將會影響我國畜牧業發展進程。現如今我國專業化養殖場,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生產規模過小,投資金額不大,動物飼養周期比較短。所以在推廣新產品以及新技術時會有非常大的阻礙。這就導致了畜產品的安全質量參差不齊,這樣的畜產品進入市場很難滿足人們的要求。這對畜牧業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盡管這幾年國家在大力扶持畜牧業的養殖,但是生產、質量、技術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對畜牧業的發展沒有起到預期作用,這中間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生產規模太小,交易標準較低,這樣很難形成有效地市場競爭。還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完善的監管機構,不能讓國家政策得到落實。大部分監督工作都沒有做到實處,不能保證每一步的完善監督。從產品生產出廠開始,到產品銷售,這中間每一步都沒有嚴格落實法律的規定,監管部門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樣的產品流到市場,同樣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在動物養殖過程中,動物疫病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這直接關系著養殖業的發展。重大的動物疫病是最大的威脅,只有做到對疫病完全控制,才能保證養殖業的發展。
檢測執行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企業制度執行,對相矛盾的技術標準,應當及時請示上級,保證檢測質量,同時,行政部門之間應當建立有效聯動機制,增強配合執法的效率,提高檢測結果的公信度和完整度。執法部門應當加大打擊力度,對漏檢三無產品及時查處收繳,保證市場環境。同時,監察部門應當對產品質量相關每一個流程全面掌控。形成政府部門、企業和監察部門三方的統一標準,其標準應當保證最大范圍的可信性。此外,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產品特征,主動對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進行監察,并且為主管部門提供質量標準參考。政府部門應當根據相關政策,基于企業一定補貼,保證其既能有效檢測質量,又能控制成本售價。企業內部應當制定科學的檢測方案,并且針對其重點工序,形成嚴格的制度。對制度的執行情況,企業應當監管到位,并且出具有效的質量檢測報告。
一是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人每年都參加省、州業務部門培訓,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業務上不與大環境脫節,通過自學法律、培訓等方式補齊法律知識短板。同時,工作方法上不斷創新,以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二是對下級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下級業務人員業務技能、管理水平,確保下級有序、有效開展工作。
對于一些沒有成立專門檢測機構的區域,應制定科學完善的檢測制度,并落實好質量安全檢測措施,提高工作質量。基層單位應加大資金投入,并加強技術及設備的投入力度,從多方面入手提高整體工作水平。在資金投入之前,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好相關的調研工作,應當按照重要程度集中發放,最大限度保證問題從質上得到解決,做到轉款專項專用。
公安、衛生、市場管理、學校、鄉(鎮)政府、商務等部門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部門之間存在職能交叉,同時又需要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形成常態化的聯動機制非常必要。一是可以成立聯絡員來聯絡工作,工作相關信息互通有無,無論哪個部門得到食品藥品安全方面的輿情,可以及時排查和快速反應,把風險降到最低。二是先通過聯絡方式確定需要開展聯合的工作,再由部門領導協調聯動,可以達到及時、有序、有效開展工作。三是部門之間加強業務溝通,遇到問題相互探討,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以期達到最佳解決效果。
針對畜產品的特點,科學立法,并且設立監督機構監察執法情況。在保證執法體系正常的情況下,要時刻了解最新技術動態,針對可能出現的有害物質,增加較為嚴謹有效的法條,防患于未然。同時,法規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考慮到執行效率和效果,在檢驗物質、檢驗期限和送檢時間等問題上要合理規定,最大限度提高檢驗水平。在相關法律的指導下,地方和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地方法規和企業內部制度,法規和制度的定制要在法律指導下進行,不能違背法律精神。
保證食品安全是有關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加強對畜產品監管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解決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發揮政府職能,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生產,讓生產出來的畜產品能讓人們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