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玲
(平泉市農業農村局,河北平泉 067500)
牛病毒性腹瀉病是因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而導致的一種以傳染性為主要特征的病癥,復雜性、傳染性以及處理難度較高。在發病之后,感染牛的病癥通常不會很明顯,以咳嗽以及發熱為重要癥狀,部分病牛有腹瀉表現,而懷孕的母牛在染病之后有可能出現流產或牛胎畸形的情況。牛病毒性腹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除了會影響到養牛之外,也有可能感染其他的反芻動物。再加上這種病癥比較隱蔽,大部分的動物有高攜帶病毒率,所以嚴重降低了畜牧業發展的安全性,如果不對其進行處理和干預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牛病毒性腹瀉病是造成牛群繁殖障礙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該病癥的傳染性高,所以嗯染病宿主范圍也越來越廣,絕大多數的偶蹄家畜都有可能發生感染。母處在受驚或胚胎發育時感染該病的話,會造成胚胎死亡或畸形胎。在產奶期發生感染會明顯降低產奶量,導致乳制品質量下降,還有可能造成人畜交叉感染,帶來一些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命健康安全威脅。牛在感染了病毒性腹瀉病后,會出現持續感染的問題。特別是感染懷孕母牛或牛犢顯現出免疫耐受之后,會表現為持續性感染。一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疾病病毒的牛,雖然從外觀上看是健康和沒有異常的,但病毒抗原成陽性抗體呈陰性。這一情況會導致牛終身攜帶并且傳播病毒,最終整個牛群的健康都會受到威脅。持續性感染,牛在感染之后的癥狀不夠明確,但通常會出現出發育不良的情況,不能滿足正常生產的要求,特別是對廣大養殖戶而言,感染牛不具備飼養價值。一般而言,在宿主感染病毒之后,病毒會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又發其他各種各樣的重癥病。所以病牛以內病毒會在體內強化其他病毒毒性與致病性破壞牛機體的免疫功能誘發多種疾病,導致病牛生產力下降。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牛病毒性腹瀉病會引發黏膜病癥,屬于臨床上最嚴重疾病種類。該并發癥雖然發病率不高,不過發病的話全部病牛都有可能死亡,死亡率達95%。
在上面的論述當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牛病毒性腹瀉病有著極大的危害性和威脅范圍,是廣大養殖戶生產養殖過程當中的攔路虎,如果不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話,那么牛群的健康和整個養殖工作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是威脅整個畜牧業。面對這樣的情況,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構建健全科學的病癥檢疫程序,制定嚴格的檢疫制度,尤其是要做好產地管理與運輸過程管理,更好的應對并處理國內病毒流行情況。對于進出口牛群更是要加強全方位檢疫,并對奶制品等與牛有關的其他產品實施全面檢疫。除此以外,對牛場當中的奶牛與引進牛實施定期檢疫和檢查,分析并且全面把控牛場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流行動態情況,確定周圍環境流行情況將會極大程度上保障牛群的安全與健康,降低感染率和傳染性。
為了進一步完善牛病毒性腹瀉病的防控方案,強化流行病學調查,并積極研制有關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另外,在大規模的牛養殖區當中,必須要提高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優良品種繁育基地的疫情情況,歸納并掌握當前國內的流行情況與疾病疫情規律情況。除此以外,需要積極研究我國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流行毒株,找到具體的生物型與基因型,在有關資料的支撐之下構建病毒遺傳圖譜,了解不同病株的危害與致病性特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展開疫苗研究就具備了針對性,可以確保疫苗作用的發揮。養殖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運用自繁自養的方法,減少從外部引進牛而帶來的牛病毒性腹瀉病病毒威脅。在整個養殖過程當中,必須要做好全方位觀察,如果出現有個別牛有異常,必須立即隔離并對其進行治療。
飼養管理是牛群養殖和管理當中不容忽視的內容,做好飼養工作有助于防控牛病毒性腹瀉病,但是如果出現思想不當的情況,機會降低扭曲免疫力也會導致疾病大范圍感染與傳染。所以養殖人員必須將飼養管理落到實處,嚴格制定飼養管理方案和具體的實施規范。比如在養殖中不能夠直接把新引進的牛和原有牛共同飼養,是要在引進后先實施隔離飼養隔離觀察并在檢疫結果合格之后,在投入牛群當中共同飼養,防止病毒感染。如果有牛群出現了發病或者是有潛在感染情況,必須對其進行隔離與相應處理,以免其他動物與之接觸。為了進一步完善牛病毒性腹瀉病的防控機制,為養牛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專業方面的支持,有關部門可以積極協助構建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給廣大養殖戶提供疾病防控與治療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完善疫情防治管理體系。
牛病毒性腹瀉病是接觸性與世界性傳染病,因為高傳染性的特點,一旦出現單個發病的情況,極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擴展到群體發病,進而影響到養牛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如今規模化養殖工作持續深入的過程中,牛病毒性腹瀉病給養牛業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也帶來了不少經濟損失。世界多國都紛紛加強牛病毒性腹瀉病研究,并在防控工作方面進行積極完善,收獲了顯著效果。我國也需要借鑒防控經驗,并從本國養牛行業的發展特點與疾病的流行特征角度出發,制定針對性和科學化的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