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梅
(曲靖市麒麟區畜牧獸醫局直屬畜牧獸醫站,云南曲靖 655000)
豬無名高熱一般在高溫高濕季節發生,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發病率對于不同生長階段的豬各異,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可高達90%以上,保育豬的發病率可達70%,而成年豬為20%,公豬發病比較少,母豬發病率為10%,但妊娠母豬的流產率高達40%,其流產胎兒無一存活。該病發病后死亡率高達20%—100%,母豬死亡在感染豬群中不常見。該病病因復雜,臨床上較難控制,治療效果不理想,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本病多發于高溫高濕的季節,病程長,一般5——20天左右,病死率高。豬不分年齡和品種都易感以20——80公斤的豬發病率最高。散養、中小型規模養豬戶由于對防疫工作不重視、保健觀念差,沒有嚴格封閉豬場、沒有對豬群進行系統的保健導致發病嚴重。綜合特征是:體溫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稱之為“三高癥”。
2.1 病豬體溫升到40℃——42.5℃,精神沉郁,食欲廢絕,起初個別豬出現體溫升高,隨后迅速蔓延至大部分豬群,并有個別發病豬出現突然死亡。使用退燒藥物對癥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停藥后常復發。
2.2 多數病豬皮膚發紅,耳部、腹下、臀部和四肢末梢等身體多處皮膚呈紫紅色。部分病豬呼吸困難、喘氣、流鼻涕、打噴嚏、咳嗦、厭食、嗜睡、嘔吐。部分拉稀、眼分泌物增多、腹式呼吸、全身皮膚發紅。大部分豬有淚斑,出現結膜炎癥狀;多數病豬出現便秘,糞便干燥呈球狀,尿黃而少,渾濁,部分患豬有下痢癥狀;病程稍長的豬全身蒼白,出現貧血現象,有的則全身黃染、衰竭、皮毛粗亂,病豬后肢無力,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2.3 病程一般為1—3周,一般從發病5—7天開始出現死亡,病程最長可達3周,病死率極高,可達80%以上。妊娠不同階段的母豬均可感染發病,并發生流產,產出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
以呼吸器官最為嚴重,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粘膜充血,胸腔、腹腔內有大量黃色積液和纖維性滲出物,呈多發性纖維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臟水腫,呈斑駁狀到大理石樣病變,肺間質增寬,間質性肺炎病變明顯,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明顯腫大;豬心冠脂肪及心內外膜有出血點;腎臟腫大,淤血,有的表面有出血點;脾臟腫大,質脆。病程長的死亡豬可見肺部出現化膿灶、出血點,大葉性或出血性肺炎,間質增寬,彌漫性間質性肺炎、纖維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等病變;有的豬出現消化道病變,表現為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有的肝臟變硬,呈土黃色,質脆,肝臟表面有壞死灶或白;膽囊腫脹,膽汁濃稠。
本病病因復雜,目前的資料報道,病原可能是多種病毒、細菌、支原體屬和寄生蟲的混合感染,由藍耳病病毒(PRRS)或圓環病毒(PCV-2)等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并繼發副豬嗜血桿菌(HP)、豬鏈球菌(SS)、豬傳染性胸膜炎(APP)、豬瘟病毒(HC)、偽狂犬病病毒(PRV)等引起的。由于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平時并不表現出臨床癥狀的細菌和病毒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使病情更為復雜,更難以控制。
4.1.1 不按免疫程序防疫,需要防疫的主要有豬瘟、藍耳病、偽狂犬、口蹄疫、乙腦、細小病毒等,有些豬場縮減免疫種類,或無序接種。
4.1.2 免疫操作不規范。
4.1.2.1 疫苗保存不當,沒有按照疫苗儲存溫度進行儲存,或冰箱停電沒有及時處理。
4.1.2.2 注射疫苗時沒有做到一豬一針頭,一個針頭用到底,既不更換針頭,也不嚴格消毒。
4.1.2.3 沒有考慮免疫空白期。
4.1.2.4 注射疫苗期間或事后濫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導致免疫失敗。
SAP10-2視野檢測程序發現視野損害前青光眼黃斑區視功能損傷的能力…………………… 汪星朦 孫興懷戴毅 等(6)748
4.1.3 病毒病免疫抑制:豬群內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特別是藍耳病、圓環病等病毒感染后破壞免疫系統,此時注射疫苗不能有效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
4.2.1 養豬戶為節約飼養成本,選用質差價低的飼料,豬只營養水平不高,體質下降,抗病力隨之下降。
4.2.2 整體的發病是在高熱高濕的季節,主要集中在中小規模養豬場和散養戶,因為這些豬場管理經驗欠缺,在高熱高濕的季節容易造成飼料儲存不當發霉變質,霉變的飼料霉菌毒素容易引起動物的免疫抑制和代謝紊亂,有時會伴隨著明顯的病理變化。同時,一些條件致病的病原體(如PRRSV、HCV、APP等)趁虛而入造成發病,而在治療過程中對霉變飼料不進行處理繼續使用,則難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一些地方的散養豬場,環境條件控制不好,不重視應急控制,在豬場生產各個環節中,應激原不斷增多,許多豬場豬舍飼養密度過高、通風能力低下,加上熱應激的影響,使豬群抵抗力明顯下降,也是導致發生無名高熱的原因之一。
許多豬場在外地收購豬苗或引進種豬時,由于沒有經過嚴格的檢疫程序檢疫,將不同地區的多種病原體帶回豬場,埋下隱患。
在養豬行業中,大量而廣泛的使用抗生素十分普遍,雖然暫時獲得效果,但是會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同時導致豬體的自身免疫系統得不到發揮作用,特別是保育仔豬。所以也造成爆發無名高熱癥時,保育豬發生最嚴重。
發病率高的地區沒有做到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有的養豬戶將死豬到處丟棄,如路邊、河里、樹林中;有的養殖戶為了減少損失偷賣病死豬,甚至將病豬跨地區長途販運。這也是傳播范圍擴大的原因之一。
6.1.1 強化飼養管理,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實行全封閉飼養,采取“自繁自養,全進全出” 的管理方式,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次數,在疫病高發時期,暫時停止購入種豬及豬苗;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保持通風;嚴禁飼喂發霉變質飼料,正確、合理投放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提供清潔飲水,提高豬群自身抵抗力。
6.1.2 嚴格消毒:消毒時,應選擇新型、刺激小、殺滅病毒能力強的高效消毒劑。按飼養要求做好圈舍、飼養用具、工作人員及周邊環境的消毒,以降低消除豬場內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減少和杜絕豬群的外源性繼發感染。推薦使用的藥物:燒堿(環境消毒),戊二醛(噴霧消毒),金碘(飲水消毒,帶豬噴霧消毒)等,多種消毒藥物交替使用。
6.1.3 嚴格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種,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對種豬群要做好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和乙型腦炎的免疫。對仔豬要做好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鏈球菌病和氣喘病的免疫。進行疫苗接種時,前三天后四天,配合使用多種維生素緩解應激反應,同時使用轉移因子,仔豬每頭 0.25 mL,中豬每頭 0.5 mL,大豬每頭 1 mL,弱毒活疫苗可混合肌注,滅活疫苗分別肌注。轉移因子能修復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6.1.4 按計劃開展驅蟲、滅鼠、殺蟲工作,有效預防豬場的交叉感染。斷奶仔豬在轉入保育兩周后,選用對體內外寄生蟲效果都明顯的驅蟲劑進行驅蟲。
6.1.5 藥物保健:豬群保健的重點是妊娠期、哺乳期、保育期和高產期的豬群。母豬產后即注射10%鹽酸土霉素注射液10ml/頭,仔豬分別在3、7、21天注射10%鹽酸土霉素注射液0.5ml。妊娠期和哺乳期母豬:每噸飼料添加98%阿莫西林300g和泰妙菌素(支原凈)100g,用多維兌水(21金維他)500g/t水;保育豬:每噸飼料添加98%強力霉素300g,泰妙菌素(支原凈) 100g拌料,多維兌水(21金維他)500g/t水;生長育肥豬:每噸飼料用98%強力霉素200g,泰妙菌素(支原凈) 100g拌料,多維兌水(21金維他)500g/t水。以上藥物均以5——7天作為一個療程,多維連用兩周。
6.2.1 對于發病嚴重的豬如果體溫較高可以一側用頭孢噻呋鈉每千克體重20——40mg加板藍根注射液肌肉注射,另一側用黃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2ml,加20%氟苯尼考針劑每千克體重0.1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5天;多維兌水(21金維他)500g/t水,補充體液,緩解應激反應。
6.2.2母豬可用安乃近12——20ml,魚腥草50ml,注射用阿莫西林鈉2——7mg,10%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混合一次靜脈注射,1——2次╱天,3——5天為一個療程。多維兌水(21金維他)500g/t水,補充體液,緩解應激反應。
7.1 如果發病后的病死豬不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隨便處置,或將處于潛伏感染的豬長途運輸,病原體可能通過運輸而傳播給所經過的地區或目的地。
7.2 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因養殖的不規范而凸現的問題越來越多,抗生素、疫苗等的不規范使用使得疫病難以診斷,更加難以控制,許多病毒在無序使用疫苗的壓力下,不斷通過變異來逃避疫苗的抑制作用,使得疫苗的免疫效果下降,達不到保護的目的。
整體的發病主要集中在中小規模養豬場和散養戶,因為這些豬場養殖意識差、飼養管理不到位,在防疫和消毒上做不到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偏離了“防重于治”的原則,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飼養成本,對保健藥品、消毒藥品、接種疫苗及飼料品質削減投入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豬無名高熱癥的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所以養殖戶必須要提高意識,從環境控制、免疫、消毒、營養、管理等各方面齊抓共管,進行科學養殖,豬無名高熱癥是可防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