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軍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會龍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德陽 618129)
我國養殖業近年迅速發展,但大部分地區規模化豬場在養殖過程中,仔豬斷奶后極易出現呼吸道疾病,但出現呼吸道疾病后由于仔豬防護內容不當,便會增加其他仔豬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對仔豬生長、發育及養殖業經濟效益具有較大影響,因此當前仔豬呼吸道疾病成為養殖業面臨難題[1]。
仔豬呼吸道疾病多由豬流感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豬偽狂犬病毒病、呼吸道冠狀病毒病、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等病毒、細菌誘發,仔豬由于出生時間短機體抵抗力、免疫力較低,一旦防護不當便會增加仔豬感染性疾病發生率。
仔豬呼吸道疾病防治過程中首要要從根源明確出現呼吸道疾病原因,從而提高疾病防治、治療效果,呼吸道疾病多由感染造成因此我們需要以尋找、控制病原體為重點工作,一旦發現仔豬有呼吸道疾病需及時匯報、積極配合進行治療,確保仔豬可及早康復[2]。
仔豬因出生時間短抵抗力、免疫力均不僅成年豬,所以仔豬出現呼吸道疾病后要及時進行隔離,避免其與成年豬接觸時間過長增加成年豬感染幾率。在隔離措施實施同時還要加強對仔豬豬舍的護理,為了提高仔豬痊愈速度,養殖人員要選擇易消化、營養豐富飼料,還要在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加康、氟甲砜霉素等抗病毒藥物,但需合理控制藥物劑量,因仔豬機體各功能尚未得到完全發育若藥物劑量較大便會增加其他疾病發生率或損傷機體功能,導致疾病出現惡性或加重情況。
仔豬本身抵抗力就較低,一旦出現呼吸道系統疾病其抵抗力會更低,所以在防治過程中為避免仔豬不在感染其他病原體養殖人員要定時對豬舍、飼養地方進行多次消毒,確保養殖區域的干凈、衛生,針對病情嚴重、無法自理的仔豬養殖人員需進行人工護理,每日為其更換褥草,避免仔豬出現皮膚疾病,此外秋冬季節養殖人員需對仔豬養殖場地進行通風、防寒處理,還需為其選擇安靜、干凈生活環境,提高仔豬呼吸道疾病治療效果[3]。
部分仔豬呼吸道疾病是由肺絲蟲引起,肺絲蟲引起呼吸道疾病對仔豬生長發育危害最大,肺絲蟲以空氣為主要傳播方法,仔豬豬舍又是一個密閉程度較高環境,所有會引起仔豬大面積患病。對于肺絲蟲引起呼吸道疾病獸醫多借助伊維菌素粉劑進行治療,通過在飼料中添加伊維菌素粉劑而后進行喂食,喂食2周左右,暫停治療1周,而后在進行治療可提高肺絲蟲感染呼吸道疾病治療效果[4]。
養殖人員在豬養殖過程中要做好豬舍衛生清潔、管理,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處理,達到提前預防仔豬呼吸道疾病的目的,通過定時消毒、清潔將傳染源扼殺在搖籃里,避免傳染源持續發展危及仔豬健康。
豬養殖人員只有做好豬舍衛生管理工作,改善仔豬生活環境才能提高仔豬對病毒、細菌抵抗力,減少呼吸道等疾病發生率。仔豬居住環境的消毒是豬養殖管理中不可缺少環節,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加強對進出口的消毒避免細菌、病毒進入圈舍內。一旦仔豬出現感染性疾病需及時將其與健康仔豬、成年豬進行隔離,在新生仔豬進入豬舍前要進行全面檢查、系統消毒,對存在疾病或傳染源攜帶者避免進入豬舍內,若發現新生仔豬存在傳染性疾病需即刻向相關人員進行匯報,此外養殖人員需及時接種疫苗,增加仔豬軀體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呼吸道等各類疾病發生率。在仔豬呼吸道疾病防護中養殖人員需多給予仔豬高蛋白質、營養豐富飼料,以提高仔豬抵抗力。
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豬飼養密度逐漸增加,導致仔豬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特別是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發生率較其他季節高,因此需做好綜合性防護措施,通過優良的管理、精心的養殖,在預防、監測仔豬呼吸道疾病用時,降低仔豬出生后感染性疾病發生率。當前許多豬養殖戶存在病急亂投醫等現象,一旦仔豬出現不良表現養殖人員會直接大劑量、多種類投藥,且投藥時間較長,仔豬自身胃腸道、各器官功能均未發育完全,藥物長時間作用于機體無法順利代謝,便會增加仔豬對各藥物的抵抗力,在增加治療難度同時引起各器官衰竭、死亡,造成養殖人員經濟損失,影響我國養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