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菜州市郭家店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34)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簡稱ASF,該疾病主要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的,同時具有一定特點,如急性、熱性、高度接觸傳染性和高死亡率等,該疾病一旦流行會對養豬業的發展非常不利。此病屬于非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對生豬的多個器官造成極大損害,一旦生豬感染此病后,可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經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生豬養殖戶缺乏專業的養殖理論知識,養殖區沒有合理劃分各功能區,飼養環境臟亂差,相關飼養設備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所以,科學規劃養殖,提供的優質的生長環境,才能保證豬場規模化發展。
非洲豬瘟是指生豬感染病毒后引起的一種疫病,豬群患病后主要表現為嘔吐、高熱、渾身紅腫、酸痛、腹瀉等,該病毒的傳染源有很多,如易感染豬瘟的家豬、野豬、肉制品、接觸過豬瘟的車輛、私聊及儀器設備等,非洲豬瘟傳染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所以極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瘟預防能力非常關鍵。非洲豬瘟只是在豬與豬之間傳染,不會感染人群,其發病率和病死率極高[1]。
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各種攜帶病毒的老鼠、蒼蠅等蚊蟲將病毒傳染給豬;存在病毒污染后的泔水被健康豬食用后;病毒污染的飼料、蛋白粉及水等傳染給豬;不衛生的注射器給豬注射藥品和疫苗等液體;飼養管理員的衣物、鞋子和手套等攜帶病毒傳染給豬。除此之外,臟亂的豬圈,有些養殖戶的消毒工具不先進,對豬圈的消毒工作不徹底,沒有及時處理豬糞等使得豬圈滋生病菌。豬圈的設置位置不合理,光照、通風條件差,影響生豬的正常生長,這些問題均會引發非洲豬瘟。
規模化豬場要想培育出健康、高品質的豬,必須要加強生豬的防疫和監管力度,定期對豬進行檢疫,一旦發現可疑病豬應立即隔離,仔細觀察病情的發展情況,待非洲豬瘟確定后盡快捕殺,以免傳染整個豬場。日常對于體質較弱的豬,應單獨隔離并飼養,準確查找病因,對癥治療,降低疫病傳染率[2]。
非洲豬瘟是世界范圍內的流行傳染病,一旦病毒爆發后,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非洲豬瘟的潛伏期是半個月,潛伏期內病豬的癥狀并不明顯,不易被發現,一旦豬群發病后可在一周內死亡,所以加強豬場疫病的防范工作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養豬也是一門學問,要想豬養的好,必須要具備專業的養殖知識,了解生豬的生活、環境、飲食等各種特性,才能保證規模化養殖。生豬養殖的環境非常重要,對于豬場的設計一定要考慮一下幾方面,首先是位置,養豬場必須要建在遠離居民區、水源充足、通風條件好的地方,良好的通風條件和水源,有助于豬群更舒適的生活,同時還要合理調控豬場溫度[3]。其次是飲食問題。豬飼料的來源是預防豬瘟的重要環節,所以選擇豬飼料一定要從正規、合法的廠家購買,飲用水必須要消毒、過濾,保證生豬能安全食用。優質的豬場環境是養豬的首要條件。
養殖戶最好保持每天清理豬舍的豬糞,整治豬舍內外的環境,保證豬舍內的空氣清新、地面干燥,定時檢查排水管道的通暢性,不要在豬舍內堆放雜草及垃圾,以免滋生病菌,定期在豬舍的墻面、地面、圍欄等出噴灑殺蟲劑,在角落放置滅鼠器,鏟除蟲害,減少傳染源途徑,飼養員進出豬舍最好要對衣物和鞋子進行清洗、消毒,對于進出豬場的車輛要嚴格消毒,以免病毒帶入[4]。
做好病情預防,首先要根據豬的發病情況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另外加強對消毒劑的使用,科學購買消毒劑并定期更換使用,邀請獸醫對豬群進行定期檢查,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適當的在豬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C,提高生豬的免疫力,一旦發現可疑豬應立即隔離。豬場管理者應該提高疫病防治的警惕,堅決抵制疫區物品進入豬場,對進出的車輛進行消毒、清洗,所有未消毒的物品禁止帶入。生豬進行交配時必須要反復檢疫,在保證健康體質的前提下進行交配[5]。
規模化養殖技術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不管是養殖人還是市場,都要加強疫病的防范意識,提高豬場的環境質量,做好豬場及生豬的消毒、檢疫工作,從各個環節加強疫病的控制,促使規模化養殖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