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淮安市淮安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淮安 223200)
母豬繁殖障礙(reproductive problem)病,是指母豬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間,由多種病原體的感染而引起的臨床特征基本相似的母豬繁殖系統障礙疾病的總稱.
這些疾病均可引起母豬不孕、流產、早產、少產、產死胎、木乃伊(mummified)胎等特征性的表現,造成母豬繁殖率嚴重下降,有的病原體還可同時感染產出的仔豬,引起仔豬大量死亡.
母豬繁殖障礙已成為大、中型養豬場的一類重要疾病.
據對某豬場調查,母豬在某年產仔1000窩,由于流產、產死胎及木乃伊胎占465窩(46.5%);另據某省調查,在8235頭次生產母豬中,發生繁殖障礙的占3390頭次,產出仔豬84392頭,而流產、死胎、木乃伊胎者達10849頭(21.8%).
進入21世紀以來,豬的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藍耳病(P.R.R.S))、偽狂犬病(rabies)、豬瘟、細小病毒(parvovirus)病、乙型腦炎等病毒性繁殖障礙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養豬生產最為嚴重的一類疾病,受到整個養豬生產行業的高度關注。1
統觀母豬繁殖障礙病的誘因,無非有兩大類。一類是有感染性因素,另一類為非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的影響,與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等相關。
病毒感染,這些年,病毒性疾病造成的繁殖障礙越來越嚴重。匯總起來,有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豬藍耳病、流感病毒等等。此類病害感染后的癥狀略有差別,但是都會造成繁殖障礙,而且更多會通過胎盤感染胎兒而影響發育。
細菌感染,可造成繁殖障礙的細菌,有布氏桿菌、衣原體、沙門氏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結核桿菌等等。生豬一旦被感染后,可導致高流產率、高死胎率,并發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等等,嚴重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
真菌感染,黃曲霉菌、鐮刀菌等等,感染后會造成高死胎率、高畸形率,并發母豬無乳,影響能繁性能。
除上述之外,寄生蟲感染也有造成繁殖障礙的報道。被感染的母豬,食欲廢絕、性欲低下、嗜睡嚴重,繼而表現出明顯的繁殖障礙癥狀。
非感染性因素,往往受到環境、營養、遺傳等因素的作用。
環境因素,溫度是影響能繁能力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證實:高溫與懷孕胎兒高死亡率相關。配種后2~3周,此時受精卵著床,舍溫在30℃,會影響腹中胎兒的成活率。此外,高溫還影響采食、激素分泌等等,都對繁殖能力會產生影響。
營養因素,在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母豬繁殖障礙往往與飼料能量水平高相關。高能量會造成豬體過肥,多余的脂肪沉積在輸卵管、子宮等處,會造成肥胖性不孕。還有一些維生素的缺失,比如:維生素A的缺失,會造成母豬流產、死胎率高。維生素B1的缺失,會造成母豬屢配不中、發情不正常。維生素D缺失,會降低泌乳,造成產后癱瘓,流產、死胎等癥狀高發。維生素E缺失,會造成母豬生殖道角質化,而加重受胎率。
遺傳因素,與母豬自身相關,品系、胎次、健康狀況等等,都會影響到母豬的分娩能力、泌乳能力,而降低公豬母豬的能繁能力。此外,公母豬不適合,如近親交配、先天性生殖器官的畸形或異常等,表現為卵巢系膜和輸卵管系膜囊腫、輸卵管阻塞、子宮角缺乏、子宮頸閉鎖、雙子宮體以及陰瓣發育過度等。
搞好豬場環境衛生,營造適宜的能繁環境,是降低繁殖障礙病的關鍵。
依賴于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要把豬場的消毒衛生工作做好。
在此,消毒工作要定期,不能有疏忽大意。不能長期單一用某種消毒藥劑,避免場內致病菌耐藥性的形成。夏季注意防暑,冬季注意保暖,同時處理好與通風的關系。此外,還應確保充足的光照時間。
場內各種繁殖障礙性疾病的誘因匯總中,糞尿、污物、流產胎兒、羊水、病死畜等等往往是重要的傳染源。對此,處理的最佳措施是集中無公害化處理。同時,注意場內禁養狗貓等,遏制攜帶傳播致病菌的可能。
嚴格引種檢疫,確保種源健康,避免有帶菌豬引入,是遏制各種病害感染不得不提的關鍵點。在此,引種期間,務必要了解供種單位的免疫情況、單位地方流行病情況,禁止從疫病區引種。所有引進種源,早期注意隔離飼喂,2周時間內例行好疾病檢測,各項指標顯陰后,確保無任何患病癥狀,在接種強制免疫疫苗后可混入大群飼喂。一旦出現有疑似病例,務必及時隔離診治,避免有繁殖障礙性疾病的擴散蔓延。
加強后期引進種豬的管理,積極淘汰有遺傳病患的豬種,確保留作種源的強能繁能力。為避免出現繁殖障礙性疾病,在配種、分娩時要格外注意,盡量避開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因為高溫影響公豬精液品質,會影響到母豬的受胎率。
增強生豬抗病體質,是抵御各種病害侵染的關鍵,同樣是增強其繁殖能力的關鍵。
科學合理喂料管理,注意用料的營養全價,注意滿足不同階段生長必需礦物質、維生素等的需要。尤其注意補充鈣、磷、鐵、鋅、錳、硒、維生素E等量,針對性限制賴氨酸、限制性氨基酸的使用,為提升能繁能力畜力。
在用料的選擇也有講究,注意保管好、貯藏好飼料。母豬處于能繁特殊期,無論是妊娠料,還是哺乳料、乳豬料等等,都必須用上好的原料。在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誘因中,黃曲霉素對豬體的危害最大。被母豬食用后,可造成陰囊紅腫、子宮擴張、卵巢萎縮等等,影響到母豬的繁殖周期,降低母豬繁殖率。此外,還有霉菌素的危害,威脅動物肝臟,降低繁殖生產性能。為此,務必要貯藏好飼料,注意倉庫的通風,避免出現受潮霉變的情況。
統觀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誘因,那些非感染性因素的作用,通過改善養殖管理措施基本能得到解決。而往往危害最大的是疾病感染性因素,對這些病害的預控,建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最為關鍵。當前,日本腦炎、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豬瘟、豬藍耳病、豬布魯氏菌病等等,往往是造成母豬繁殖障礙的罪魁禍首。為此,應根據地方這些病害的流行特點,切合實際地建立健全免疫程序,執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程序化免疫,以增強豬群抵抗此類病害的能力,降低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危害。
另外,仔豬體內母源抗體水平的高低,同樣會影響接種后抗體形成的質量。為此,制定免疫程序時,應掌握仔豬體內母源抗體的水平,避免因母源抗體影響接種疫苗的效果。對于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每年至少要安排一次母源抗體監測,根據仔豬體內抗體水平,確定初免時間,選擇合適的接種時機,以在仔豬體內形成有效的抗體水平。
總的來說,母豬繁殖障礙在多個豬場都有存在,分析此病癥的誘因與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相關。感染性因素與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等相關,非感染性因素受到環境、營養、遺傳等因素相關。而正是由于此病的影響,給整個規模化豬場的生產效益將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從上述兩大誘因的分析思考來看,能很好控制住此病降低由此而造成的高經濟損失。一方面,要從凈化種源上出發。要有計劃性地引種,嚴格引種檢疫,避免有繁殖障礙性疾病病源的生豬引入。另一方面,加強豬群的飼喂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喂養制度,注意用料的營養全價,注意滿足不同階段生長必需礦物質、維生素等的需要,以增強豬群抗病體質,降低繁殖障礙病的侵染。在此基礎上,注意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搞好豬場環境衛生,做到消毒工作要定期,通風工作要到位。注意切合實際地建立健全免疫程序,執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程序化免疫,以增強豬群抵抗此類病害的能力,降低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