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同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蘇淮安 223200)
冬季肉雞呼吸道病頻發,為了降低呼吸道病的發病率,提高生產效益,養殖戶必須要了解此類疾病流行的特點以及發病的原因,進而在此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
該病癥的發生有一定季節性,夏季發病相對較輕,秋、冬、春季均是高發季節,尤其是季節交替和氣溫多變時,發病率較高。發病早的在10日齡左右即可出現呼吸道癥狀,臨床表現為輕微的甩鼻兒,咳嗽等呼吸道癥狀,但很少死亡。在法氏囊疫苗免疫后,呼吸道的癥狀開始加重并伴有腹瀉,使用常規治腸道藥和治呼吸道藥效果不佳,死亡開始出現。部分養殖戶由于懼怕免疫接種會導致雞群病毒呼吸道疾病的暴發,所以推遲了新城疫二免的時間,錯過了最佳免疫時間,結果造成雞群病毒呼吸道疾病的暴發(咳嗽、呼嚕、怪叫等),而且暴發伴有包心包肝的大腸桿菌感染,死亡迅速上升。
(1)通風不良:由于標準化雞舍排風系統設計的不合理或使用不當,造成雞舍內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嚴重超標,刺激呼吸道粘膜,使肉雞呼吸道發炎、出血,導致第一道免疫屏障機能喪失;舍內空氣中的灰塵、絨毛、皮屑等漂浮物攜帶著大量病菌附著在氣管、支氣管、肺部、氣囊內,逐漸形成氣管栓塞、氣囊炎、肺炎等癥。
(2)濕度低:標準化雞舍暖風爐供暖、風機向外排風換氣,送入雞舍內空氣為干熱風,造成肉雞氣管、支氣管在呼吸過程中大量水分流失,氣管壁絨毛枯萎脫落,機體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受損;又因雞舍內濕度過低,導致雞舍內的懸浮物(灰塵、雞自身脫落的絨毛、皮屑)超標、并攜帶大量病原菌,經過呼吸長驅直入,引起支氣管、肺部及氣囊的感染,破壞呼吸系統,導致呼吸道病的發生。
(3)缺氧:雞舍進風口設計不合理,或者為了保溫而減少進風口的空氣流量,使雞舍內的雞長期處于缺氧狀態,雞群長期缺氧,心、肺長期處于高負荷工作,引起肺臟發炎、變黑,導致雞群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1)多病原因素:經實驗室診斷證明,本病多與禽流感H9亞型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非典型新城疫、大腸桿菌、支原體、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有關,不是單一病原體引起。
(2)免疫抑制因素:各種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機體發育不良和免疫抑制,可導致疫苗免疫失敗和機體抵抗力下降。
(1)疫苗質量參差不齊,或所用疫苗血清型與當地流行毒株不匹配,不能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
(2)疫苗使用方法或接種途徑不合理;(免疫劑量過大或過小,應滴鼻點眼—卻飲水)
(3)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免疫次數過多或過少;
(4)疫苗運輸與保存過程中出問題:活苗-滅活,油苗-破乳等。
最終導致免疫失敗:免疫不好的雞群,免疫應答水平肯定不高,抗體水平低,抗體離散度大,抗體維持時間縮短,致使AI、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非典型流行或爆發。
(1)雞沒有膈肌,胸腔和腹腔直接相通。
(2)氣囊是禽類特有器官,與肺臟直接相通。形成“氣管-肺臟-氣囊-骨骼”相互連通的結構特點,使機體內部環境形成了一個半開放的系統。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極易通過上呼吸道、肺臟、氣囊侵入骨骼,進而造成機體的全身性感染。
初期:以甩鼻、咳嗽為主的輕微呼吸道癥狀。雞群飲水、采食等基本正常,不會出現明顯雞只死亡。
中期:呼吸道癥狀加重,出現明顯的咳嗽、呼嚕。病雞精神沉郁,發燒,采食量下降,排干糞或帶水稀糞,死亡數量逐步上升。
后期:病雞呼吸困難,怪叫、窒息,雞群死亡數量迅速增加,雞群采食量下降明顯,死亡率明顯升高。
初期:剖檢可見胸、腹部氣囊由少許的白色氣泡或黏液,氣管喉頭部潮紅或有少量黏液。
中期:氣囊渾濁增厚,有黃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氣管環充血、出血,肺臟充血、出血顏色變深,支氣管有粘液。
后期:出現氣囊炎、支氣管栓塞、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癥狀,肺臟出血、水腫、壞死呈紫黑色。
(1)定期合理消毒,控制舍內外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2)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學免疫接種。
(3)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好舍內溫、濕度和通風等。
(4)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免疫抑制性病因的發生。
(5)準確掌握發病時機,選擇敏感藥物,科學用藥。
(1)加強通風,有效保護呼吸道粘膜。降低有害氣體對機體粘膜的破壞,不給其他病原菌入侵的機會。
(2)免疫前后做好防護工作。
(3)針對多病原、多途徑感染特點,做好應對措施。
(1)當雞群發病速度很快(24h內全群發病),且傷亡成倍增加時一般預示著病情比較嚴重,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綜合考慮(退燒、抗病毒、解除栓塞、抗菌防繼發感染),全面治療,避免單一用藥。
(2)雞群爆發疾病往往是飼養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嚴重漏洞,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應同時注意飼養管理的改善(溫度、通風、濕度等),否則光用藥物進行治療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3)選對藥、會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