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耀進
(萊州市郭家店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34)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主要感染的病毒是布魯氏菌,誘發此病毒感染的原因與人們日常的飲食、生活及衛生等因素息息相關。布魯氏菌病最早于19世紀末由英國的一名醫生最先發現,感染此病毒的人群主要表現為流產、關節炎、發熱、多汗等多種復雜癥狀,臨床治療難度大,復發率極高,若治療不及時會發展為慢性疾病。我國目前已將布魯氏菌病歸為二類動物疾病,為了深入了解該疾病,將進一步對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和病因展開調查,并探討有效的防治措施來控制該病菌。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菌分布范圍廣,可寄生的宿主廣泛,既能夠寄生于人體,又能感染其他家禽或野生動物,在家禽中,感染該病毒最嚴重的牛羊群,此病菌會從牛羊的消化系統內進入身體,然后隨淋巴液的流動進入淋巴結,此病菌的繁殖能力極強,對短時內在牛羊體內產生病灶,進而出現菌血病和敗血癥。布魯氏菌病的生物特點可分為三種,其一,從性質上布魯氏病菌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二,布魯氏菌對寄生的宿主有選擇性,有些病菌會經常感染宿主,寄生其體內然后發生繁殖,進而增加病情的嚴重程度,例如該病毒感染牛群則牛是其宿主,如果感染羊或豬,其宿主會對應發生轉移。其三,干擾特點,布魯氏菌病在感染人和牲畜后寄生在宿主上,但是這些病毒屬內種間發生干擾,一些病毒性較強的菌種會干擾病毒能力弱的菌種[1]。
布魯氏菌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和外膜蛋白,其抗原結構復雜,其中脂多糖有3種成份,分別是多糖O抗原、多糖核以及類脂,而外膜是一種屏障保護作用,具有高特異性結構。從血清學角度分析,布魯氏菌存在A,M和G抗原,A抗原對牛群有特異性,M抗原對羊群有特異性,G抗原對兩種生物菌產生特異性。另外布魯氏菌會產生細菌素,它是細菌發生新陳代謝的產物,能有效抑制和殺滅細菌。
布魯氏菌病中大多數菌株對人和牲畜均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對人畜皆有致病作用的有牛種菌、豬種菌、羊種菌、犬種菌,而對牲畜有致病菌對人無害的只有綿羊附睪種,無致病菌的有林鼠布魯氏菌。從致病程度排序,羊>牛>豬>犬。布魯氏菌發生傳染時可從皮膚、呼吸、消化道等進入體內,侵犯淋巴結而產生寄生繁殖,一旦細菌進入血液后,會發生血液傳染,人體或牲畜出現發熱及器官損傷等癥狀,甚至出現流產情況[2]。
人畜共患疾病在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感染,而人體病菌的感染來源是牲畜,牲畜的生長區域、飲用水、飼料、尿液及糞便等均存在大量的布魯氏菌,人給牲畜接生時也會產生感染,一些患有眼結膜或受傷的牲畜會間接感染人群。
為了預防和減少傳染途徑,首先要提高人體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很多牲畜養殖戶對布魯氏菌病的了解淺薄,沒有掌握該病菌的病因、危害及傳染方式等,所以加強病菌宣教,提高養殖戶的專業知識水平,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檢查和消毒,指導養殖戶為牲畜接生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最大程度避開疾病的傳染[3]。
人體發病多數是由動物傳染,所以動物監測部門應定期對動物的養殖情況進行統計,定期抽取部分家畜進行檢測,檢查動物的奶制品和生肉是否符合標準,一旦發現患有布魯氏菌病的牲畜需立即隔離,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同時給予養殖戶一定的經濟補償[4]。
牲畜是病毒、細菌寄生的最大宿主,而我國人民對動物的肉制品及牲畜的奶制品有較大的需求量,為了提高肉制品和奶制品的質量,應加強布魯氏菌病的檢查,定期對動物注射布魯氏菌病的疫苗,對養殖戶的家禽強行接種疫苗,確保感染的可能得到控制。
優化牲畜的生長環境,相關部門應定期對牧場、養殖區、乳場及屠宰場等地進行檢疫和消毒,做好衛生檢查工作,針對有病菌的牲畜按照防疫法規進行隔離或捕殺,做好疫區環境的消毒工作,針對死畜應在遠地區深埋,并對已發生污染的區域大面積使用漂白粉消毒[5]。
總而言之,廣大養殖戶及群眾應高度布魯氏菌病,掌握該病菌的相關知識,提高防范意識,嚴格控制布魯氏菌病的擴散,最大程度減少損失,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推動畜牧業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