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民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興安盟 137600)
寄生蟲病是當前牛羊飼養中最常見的疾病形態,它具有發病率高、傳染性強等特征,為確保牛羊飼養期間避免病蟲問題對其造成的影響,就必須要做好相關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要點歸納。
牛羊寄生蟲病,一般是指寄生蟲侵入到動物皮膚、口腔等軟組織中后進行的病菌傳播與感染,繼而出現局部潰爛、感染等癥狀。一般來說,牛羊寄生蟲病可按照發病部分,將其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形式[1]。內部主要是指通過口腔、腸道等渠道,將病菌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一個宿主體內的方式進行傳播;而外部傳播主要是通過皮膚組織,將寄生病菌傳播開來。結合當前國內牛羊飼養的具體情況來說,常見的病蟲形態主要包括蠕蟲、焦蟲、外/內寄生蟲、羊鼻蠅等,治療人員進行疾病診斷時,應首先了解牛羊寄生蟲病的種類以及發病形式,做到胸中有數,方可對癥下藥。
牛羊寄生蟲病發病后,其行為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均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治療人員想要對疾病具體種類進行探究,在理論層面了解概念后,還應該進一步深入的分析疾病發病時的癥狀。筆者將疾病診斷環節的相關要點歸納如下:(1)觀察飼養牛羊的飲食和身體素質情況。無論哪一種疾病形式,一旦發病,動物均會出現飲食比例下降、迅速消瘦,甚至是水腫等情況。此時,飼養員應多加注意這類群體;(2)一旦牛羊飼養期間出現蠕蟲,動物發病后最直觀的表現是食量大幅度下降,且存在局部區域水腫等癥狀;飼養期間出現外部寄生蟲時,動物外部皮膚會出現局部紅腫、小疹子、動物情緒急躁等狀況;若牛羊本身出現以內寄生蟲時,動物會出現口腔潰瘍、傷口式潰爛、免疫能力低下等狀況,治療人員要結合相關理論,綜合對牛羊飼養中問題進行診斷;(3)若飼養牛羊已經出現了死亡的現象,治療人員可通過解剖死亡病體的方式進行問題病因分析。同時,將病羊身體中提取出來的病菌放置在實驗環境下培養,具體分析疾病產生的根源和問題出現的發病傳播速率,針對性實行問題處理手段。
結合牛羊飼養過程中疾病發病的具體情況,針對化進行問題研究與分析,為后續疾病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牛羊寄生蟲病具有傳染性廣、發病率高等特征,為有效解決問題,實現疾病情況的及時性控制,有的放矢的進行疾病問題處理,是治療實踐的首要環節。結合牛羊寄生蟲疾病控制的基本情況,可將藥物治療的具體要點歸納如下:(1)蠕蟲防治[2]。蠕蟲是牛羊飼養中最常見,也是潛伏期較長的寄生蟲生長種類,有效進行疾病控制,應做好長期準備。一般來說,蠕蟲需要在牛羊出生后半年內開始第一次驅蟲防護,后續每間隔1年進行一次。所用藥劑為丙硫苯咪唑,按照5~10ml/kg的劑量給藥;(2)針對吸蟲等疾病問題,可采取每間隔3~6個月進行一次疾病預防,用藥劑量為10~12mg/kg的硝氯酚;(3)針對外部皮膚寄生蟲等情況,可采取肌肉注射倍硫磷的方式,進行相應的疾病預防;(4)若牛羊患病種類為螨蟲,可采取外用螨凈等外部用藥上方式立即緩解癥狀;同時,內部用藥伊維菌素增加動物本身的免疫力,以起到良好的病蟲防護效果。
牛羊飼養中疾病問題處理與預防工作的有序化開展,實現了針對不同種類的疾病問題采取有效的問題處理措施,它能夠滿足疾病問題的迅速控制需要,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病所帶來的損失。
牛羊寄生蟲病治療時間相對于其他類疾病而言,具有發病潛伏期長的特征,為此,采取問題及時性控制策略后,依舊需要做好發病后的處理工作,按照牛羊疾病治療后的狀況對疾病控制水平進行分析。比如,牛羊寄生蟲病集中發病后,治療人員針對螨蟲、外部寄生蟲等狀況采取了具體的問題處理措施,并持續用藥5d后,部分牛羊狀態出現了明顯的好轉趨勢,也有一小部分牛羊狀態無明顯改善狀態。狀態好轉部分的牛羊可持續性鞏固完善,而狀態未發生改變的部分需要繼續進行問題分析,重新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和調試。
牛羊寄生蟲病問題得以最優化處理與系統性控制,發病治療后的觀察與處理環節工作必不可少,為此,在該部分實踐過程中,做好發病后后續鞏固與處理,是全面應對牛羊寄生蟲病問題不可缺失的步驟。
牛羊寄生蟲病產生期間的飼養環境清潔與防護,也是疾病治療工作實踐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其一,對病牛/羊生活區域進行全面性消毒處理,做好疾病問題診斷后的病菌殘留群體的防護;其二,針對未感染病菌群體部分進行消毒清理,這一環節是為了規避寄生蟲類問題的二次發病,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其三,注重日常飼養期間的防護工作,積極、全面的進行飼養環境清潔,有序進行病菌問題的防護管理,這些都是有效的牛羊寄生蟲病治療后的防護手段。
綜上所述,牛羊寄生蟲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飼養產業資源綜合管理與控制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明確疾病形態與種類、分析疾病發病癥狀、針對化藥物治療、發病后續處理控制、飼養環境清潔防護,探究牛羊寄生蟲病處理手段。因此,文章研究結果,將為國內牛羊飼養工作實踐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