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福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敖倫布拉格鎮動監站,內蒙古阿拉善 750306)
布魯氏菌病又被稱為布氏桿菌皮炎,該疾病會感染多種動物,在養殖業生產工作中常發生在牛、羊的身上。布魯氏菌病感染牛羊,會造成母畜流產,公畜會在生殖器部位出現炎性癥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疾病也會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布魯氏菌病的發生可以為急性病癥,也可為慢性疾病,但布魯氏菌病的發生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消費者如果解除了感染有病原菌的食品,就可能造成皮膚或呼吸道的感染,危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布魯氏菌病的病原菌為球桿菌,球桿菌體型較小,由于病菌沒有鞭毛,所以在正常狀態下處于靜止狀態。布魯氏菌具體可分為6種,其中一種流產型布魯氏菌病更容易感染羊類,該類疾病多發生于羊群交配的季節,感染對象部分性別,母羊、公羊都會被感染,特別是處于妊娠狀態下的母羊,感染幾率更高。當母羊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母羊更容易發生流產,流產后,大量病菌會隨死胎流出母體,進而傳播給其他健康個體。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消化道,次要傳播途徑為皮膚、體表寄生蟲等。
布魯氏菌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6個月,同時,該疾病不存在較明顯的癥狀,只有在母羊處于妊娠期時發生流產才會被發現。而疾病引起的流產可以發生在妊娠的各個階段,孕周不滿的胎兒被流產出來后,多為死胎,即便排出的胎兒沒有死亡,也會在出生不久后死亡。患病的母羊在流產前還會出現不愿意活動、飲水量增大、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觀察母羊的陰道,也能發現顆粒狀的紅色節點。另外,當病羊發生流產后,7~14d之間還會從病羊體內流出帶有惡臭氣味的紅褐色分泌物,個別的病羊子宮部位也會出現相應的病變癥狀,例如子宮內部積攢膿液,進而造成病羊不能再次妊娠。而患病的公羊,生殖器部位會發生炎癥,例如睪丸炎、附睪炎等。
在診斷布魯氏菌病時,需要對羊群進行出診,挑選出流產的母羊個體。將流產后的胎衣保留,另外提取疑似患病的母羊陰道分泌物、羊乳等作為檢測樣本,對檢測樣本進行柯氏染色檢測。具體方法如下:將檢測樣本支撐涂片,使用火焰進行灼燒,在加熱過程中可在涂片上添加沙黃液,加熱到出現氣泡后,加入孔雀綠液,靜置1min后,使用清水進行清洗處理,晾干后使用顯微鏡觀察涂片,此時可發現涂片中會有顏色的區別,紅色即為布氏桿菌。
目前,在診斷布魯氏菌病時,也可以使用血清學檢測加以診斷,常見的血清學檢測方法為IELISA檢測、SAT法檢測、RBT法檢測以及FPA檢測,IELISA檢測、SAT法檢測、RBT法檢測按照對應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判定羊布魯氏菌病的血清檢測指標臨界值為75,當指標高于75時,即可判定為感染了楊布魯氏菌病,反之為未感染個體。FPA檢測的具體方法為:使用熒光偏振儀對環境溫度、濕度進行調整,調整完畢后,提取被檢測者的血清樣本10μl,將樣本滴入硼硅玻璃試管內,加入1000μl緩沖液,充分混合后,利用熒光偏振儀對試管進行檢測。
檢測血液中IgM類抗體的凝集活性也是診斷羊布魯氏菌病的檢測方法之一,使用pH指標在3.6~3.9之間的抗原,將被檢測個體的血清與抗原混合,觀察其抗體凝集類型。檢測時的環境溫度應該保持在20~25℃之間,血清與抗原靜置在實驗環境中30~60min,對血清進行標號備注后,在血清中滴入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滴注量為0.03ml,混合均勻后,將樣本與陰性血清、陽性血清的參數進行對照,得出診斷結果,如血清出現凝集現象,即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由于羊布魯氏菌病具有潛伏性,同時,病癥表現也不明顯,只有在妊娠期患病母羊發生流產時才能發現。因此,為了保證羊群的健康,減少羊布魯氏菌病對羊群的損害,必須定期對羊群進行體檢,在每年母羊進入發情期前,對羊群進行一次體檢,對新采購的種羊、母羊進行隔離觀察,隔離期可控制在30~60d。在隔離觀察過程中,要對每只羊進行布魯氏菌病的檢測,對感染有球桿菌的個體,應該立刻進行捕殺,避免傳染給羊群。通常情況下,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對羊群進行一次布魯氏菌病的檢測,檢測完成后,對健康羊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后還要進行復檢,確保疫苗的接種效果。對羊群接種疫苗時,選用的疫苗為羊5號布魯氏菌苗,另外接種時需要排除已經進入妊娠期的母羊。
為了防治布魯氏菌病,必須做好對飼養區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日定時清理飼養區域內的污物,使用高錳酸鉀、84消毒液等消毒藥劑對飼養區進行消毒,及時清洗更換食槽、飲水器,為羊群創造衛生清潔的生活環境。定期對羊群進行體檢,檢查出呈陽性的個體后,應立刻對病羊進行捕殺,通過深坑掩埋或焚燒加以處理,避免對羊群的感染。
綜上所述,做好對羊布魯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可以有效的控制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規模,及時發現布魯氏菌病,給予相應的處理,加強對布魯氏菌病的預防工作,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羊群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