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華
(東臺市時堰鎮畜牧獸醫站,江蘇東臺 224211)
我國不但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產品消耗國,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產品生產國。生豬養殖在位國畜牧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國力的昌盛,社會經濟的發展,豬肉產品的消耗日益增加、生豬養殖行業也在噴薄發展。生豬養殖過程中對最終出欄率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豬類傳染疾病。一次豬類傳染性疾病可能導致養豬戶血本無歸,故在生豬養殖中對相應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次敘述以豬藍耳病為例,敘述該疾病的診斷、治療措施,詳細內容如下。
豬藍耳病屬于豬類傳染性疾病中的二類傳染病,曾經被稱為“豬流行性流產和呼吸綜合癥”、“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豬瘟”等,屬于接觸性傳染疾病,豬藍耳病毒只對豬有著較強的感染性,且感染不受品種、日齡的影響,其中最容易感染此病毒的豬類主要為1月齡以下的仔豬與妊娠母豬。
在感染豬藍耳病以后,病豬體表癥狀會表現而耳部發紫、整體皮膚發紅,這也是豬藍耳病名稱的由來。在生豬感染豬藍耳病以后,表現出持續性的高熱不退,平均體溫檢測均處于42.8℃以上,豬群感染后豬群精神狀態不佳,對外界刺激性聲音反應遲鈍,進食能力降低,且伴有咳嗽、流涕等癥狀,在進行患病豬排查期間,會發現感染豬藍耳病的病豬糞便較為干燥、且習慣性的呆在角落,表現出較為嗜睡的狀態,公豬患病以后,公豬的精子存活率呈斷崖式下跌,且存在急性精子的隱患。豬藍耳病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蚊蠅傳播、運輸工具、養殖清掃工具、養殖區的人員流動、種豬配種、豬群接觸等途徑傳播。
患病豬在感染豬藍耳病5~7d內會因呼吸衰竭死亡,并且會導致整個養殖區的豬種出現該疾病的感染癥狀,危害性極大。存在一頭病豬以后整個養殖場豬藍耳病的發病率高達90%,且發病致死率高達70%,因病致死的豬群中,又有4/5為母豬、不足一月齡的仔豬[1]。
通過對病豬進行解剖分析以后得知,病豬肺部異常腫大,肺部表面伴有出血癥狀,成像出大理石花紋;病豬胃部存在胃黏膜出血癥狀,膀胱積存大量尿液、且存在膀胱、腸道黏膜出血癥狀;病豬腎臟組織變性,腎臟披膜易被剝離,腎臟表面呈現出針點出血;肝臟、脾臟異常腫大、肝臟伴有異常出血現象;胸腔存在大量積液、心臟存在嚴重出血現象;口鼻處存在帶血泡沫、四肢、耳朵臀腹部表現為藍紫色。
取10ml病豬的心臟血液樣本,將血清樣本完成離心分離以后,使用注藍耳病毒乳膠凝集診斷試劑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血氧樣本抗體呈陽性,明確證實為豬藍耳病毒感染[2-3]。
豬藍耳病的防治主要通過阻斷病毒轉播途徑,改善養殖區內的環境衛生,優化豬群的飲食搭配,提高其病癥抵抗力,若不幸發生首例感染病豬以后,盡早將其各隔離,避免引起更大的損失。
養殖區域的環境衛生經常進行清潔、消毒,并且保持養殖區內的空氣流通,同時根據當天、當季的氣溫變化進行養殖區溫度調節,通過供暖、降溫等措施保證養殖區內的溫度均衡,適宜豬群的生長與生產。
在豬群傳染病高發期,盡量避免引進外來豬種,避免將疾病帶入養殖區,可以通過培育種豬來實現養殖場的自我繁殖,杜絕外來豬種帶入的相關傳染病病毒。在必須要引進種豬時,需要進行嚴格的檢查,確保無傳染性病毒攜帶,在引入后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圈養,一方面方便單獨喂食種豬飼料,一方面將其所攜帶的隱性病毒信息隔離。
同時在養殖區的人員流動、養殖欄舍的清潔打掃中,盡量將清潔打掃工具實行對應配置,同時定期對養殖欄舍進行消毒殺菌。
一旦發生感染病豬,在無法救治的前提下,對病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徹底阻斷豬藍耳病毒傳染源。
對于新出生的仔豬,通過接種預防疫苗的方式提升仔豬的存活率,同時發現妊娠母豬出現豬藍耳病相關癥狀以后,及時接種弱毒疫苗緩解呼吸衰竭的癥狀,改善其生存狀態。在確診病豬以后,可以通過抗病毒藥物、干擾素、轉移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等藥物幫助病豬改善癥狀,挽救病豬生命。
綜上所述,在豬藍耳病的傳染性極強,一旦未能診斷出攜帶病豬,且防治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會對養殖區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害,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針對于豬藍耳病的防止,通過接種滅活、弱毒疫苗,并在養殖區衛生清潔、養殖區清潔消毒方面努力做到最好,有效保障養殖戶的經濟利益,控制相關疾病的發生與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