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玲 崔宏全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街道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00)
根據病程長短,有急性病例和慢性病例之分。
急性病例,典型癥狀:敗血癥,食欲廢絕,精神萎靡,體溫高升,鼻鏡干燥,便秘后腹瀉,時常有腹疼癥狀,背弓尖叫。此病流行后期2~3d,體表耳根、腹部、四肢等處皮膚,明顯可見青紫色。患病后期,體溫驟降,咳嗽、氣喘,心力衰竭。一般在發病后4~5d,呈高致死態勢。
耐過性病豬,轉變為慢性病例,病程顯長。初期癥狀不明顯,后期漸顯消瘦、食欲不振,排出灰白色、黃色等顏色不等的稀糞,個別時帶血、含壞死性組織碎片。同時,在體表不同皮膚處,可見有紫色斑點,育成率受到影響,伴發有貧血癥。慢性病例,病程在2~3周,后期衰竭致死,或者成為僵豬。
急性型主要是敗血癥變化。耳根、腹部、四肢內側皮膚有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水腫、出血。胃腸黏膜可見卡他性炎癥,脾臟顯著腫大,邊緣鈍圓,呈暗紫色或藍色,此為本病的特征。慢性型主要病變在盲腸和結腸。腸壁增厚,形成潰瘍、壞死、結痂,潰瘍邊緣不齊、隆起、表面粗糙,中心下陷,痂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灰黃色。肝有黃灰色壞死點,肝包膜下有灰白色小點狀壞死病灶。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可初步做出診斷。確診,需結合實驗室檢查,無菌采取病死豬的肝、脾、腎、腸系膜淋巴結等制成涂片,自然干燥,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或卵圓形、不運動、無芽孢和莢膜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可判斷。
此病臨床診斷,極易與豬瘟混淆,區別起來難度較大,應做好鑒別診斷。
兩者的區別在于:從患病日齡階段來看,豬瘟不論日齡階段,均有強易感性。而且,早期強制用豬瘟兔化弱毒苗接種,基本能控制住病情。仔豬副傷寒,仔豬1~4月齡多發。同時,后期臨床治療中,仔豬副傷寒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等等,基本能起到治愈的效果。而豬瘟則效果差些,不適合用抗生素治療。
處方一:恩諾沙星,肌肉注射,0.2ml/kg,每天用2次,連續用3~4d。磺胺嘧啶,肌肉注射,0.2ml/kg,每天用2次,連續用3~4d。上述西藥療法的基礎上,配用中藥處方。方劑:蒼術,每次6g;青木香、黃連、白頭翁、車前子,上述每次各取10g;地榆炭、炒白芍,上述每次各取15g。用燒大棗5枚,作藥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連用3~4d。上述用藥治療的基礎上,飼料中加環丙沙星,拌料喂服,劑量參照使用說明而定,連續用1周。同時,配用多維素,以增強抗病體質,縮短用藥療程。一般經上述綜合治療,第二天癥狀略有緩解。到第三天,基本得到康復,五天后基本恢復。
處方二:復方新諾明,發病豬群,用0.07g/kg,拌料喂服,日用每天2次。根據病情發展,持續用1周。其他易感豬群,拌料按0.03g/kg的量用,連續用3d。同時,口服補液鹽,成分:氯化鈉,每次1.5g;氯化鉀,每次0.75g;葡萄糖,每次10g;碳酸氫鈉,每次1.25g,上述混常水每次用500ml,供生豬自由飲服。中藥處方:甘草,每次30g;茯苓、檳榔、白芍,上述每次各取50g;滑石、枳實、木香,上述每次各取60g;黃柏、雙花、黃連,上述每次各取80g。上述中藥劑經冷水浸泡,15min后水煎3次,濾汁喂服。用量,仔豬每頭30ml,每天1次,連續用3~4d,能起到不錯的康復效果。經這樣的組合療法,多數病豬在3~6d內痊愈。其余未感染豬群,病情基本能得到控制。
控制病源傳入,改善養殖管理條件,清除潛在致病因。尤其此病流行季,應嚴格管控好飲水、飼料等等。切忌病豬及病死豬,是此病的重要傳染源,為此禁止宰食避免誘發食物中毒。搞好場地衛生,及時清潔圈舍,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此病的基礎。
做好接種防疫工作,當前,多價副傷寒滅活菌苗、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為控制此病不錯的接種疫苗選擇。兩種疫苗比較,后者為氫氧化鋁佐劑,接種效果要明顯優于前者。為此,對多數豬場而言,接種易用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口服或肌肉注射,均能產生較強的抗體效力,而降低此病的易感性。
日常留意豬群變化,發現有疑似病例,務必要及時隔離診治,避免形成大的傳染面而造成病害的擴散和蔓延。與此同時,注意豬場環境衛生,及時清潔,嚴格消毒,營造潔凈衛生干燥的養殖環境。確診感染病源的同時,做好假定健康豬的預防工作,飼料中適量加抗生素,能起到預想的控制效果。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感染而誘發的仔豬多發傳染性疾病,此病感染初期為急性經過,后期耐過性病豬,轉變為慢性病例。此病的高發流行,會影響病豬的育成率,日常應做好鑒別診斷。
當前,控制此病應從控制病源傳入,改善養殖管理條件,做好接種防疫工作等工作做起。同時,日常留意豬群變化,發現有疑似病例,務必要及時隔離診治,避免形成大的傳染面而造成病害的擴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