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元
(南安市洪梅鎮農業服務中心,福建南安 362331)
豬鏈球菌病以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為特點,發生于不同年齡段,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豬急性敗血癥、關節炎、腦膜炎、淋巴結膿腫。2019年9月,筆者接到一起南安市洪梅鎮三梅村養豬場前來求診的較典型病例,經過現場特征觀察、解剖患病仔豬,并通過實驗室檢查,診斷為仔豬鏈球菌病,及時對癥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9年9月25日,南安市洪梅鎮三梅村某規模生豬養殖場仔豬開始發病,有21頭仔豬表現出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共濟失調,倒地后四肢呈劃水狀擺動,畜主采用安乃近、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療無效,1h 后患豬死亡2頭;其它患豬病情危急,畜主火速趕往我中心求診。
病豬發病快,呼吸困難,體溫升高到41~42.5℃,食欲不振或廢絕,眼結膜潮紅,流濃稠性分泌物;尿少,糞便秘結,色暗;部分病豬在頸下、腹部下及四肢出現皮膚潮紅,迅速發展為跛行;有些病豬磨牙,嘔吐,角弓反張,四肢不斷作劃水狀擺動,最后呼吸極度困難、抽搐、昏迷死亡;患病豬多在幾小時或2d內左右死亡。
剖檢2頭典型患病死豬,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有的出血;頸下及四肢末端可見針尖狀出血斑點,皮下、黏膜、漿膜出血;鼻鏡、喉頭及氣管黏膜充血,內有大量氣泡,肺嚴重出血,水腫;心內膜出血,心包積液呈淡黃色,胸腔內有大量渾濁液體;肝臟、脾臟、腎臟腫大,出血,呈暗紅色。有神經癥狀的病豬主要表現為腦膜和脊髓軟膜充血、出血,腦膜下水腫,腦切面可見白質和灰質有小點狀出血,個別仔豬尸僵不全,有血凝不良現象。
無菌取病死豬脾、肝、腸系膜淋巴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單個、成對、短鏈狀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將病料劃線接種于血液瓊脂平板中,37℃培養24 h培養后,可見生長良好的小菌落,菌落呈現β型溶血。
將脾、肝病料按1:10制成懸液,皮下接種于小白鼠,約18h發生死亡,剖檢取小白鼠脾、肝涂片染色鏡檢,可見單個、成對、或鏈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將病料純培養物進行藥敏試驗,試驗結果顯示 :該菌對恩諾沙星、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高度敏感。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查,初步診斷為仔豬鏈球菌病。
迅速隔離患病豬,杜絕疫病擴散,將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被污染的豬舍地板、運動場、通道、用具等使用1%~2%燒堿或3%來蘇兒液交替消毒。
(1)對患病豬用復方磺胺嘧啶鈉肌注,首次用藥加倍,2次/d,連用4~5d。另外一側使用恩諾沙星注射液肌注,2次/d,連用3d。
(2)對體溫升高的重癥豬可用阿莫西林和氨基比林稀釋后一側注射,另一側注射復方磺胺五甲氧嘧啶,按使用說明中規定的劑量首次加倍,2次/d,直到癥狀消失。
對于沒有臨床癥狀的豬只,在飼料中添加恩諾沙星可溶性粉用于預防,每1t飼料中加150 g,連用5 d。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VC,提高豬只機體抵抗力,有效預防仔豬感染鏈球菌病。
經上述治療給藥后,3d后病情得到控制,未見新病例,只有癥狀較嚴重的仔豬死亡外,其它患病豬全部恢復健康。
養豬場要實行全進全出制度,豬只出售或轉欄后要及時對豬舍、周邊環境、設備、工具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后空置約20d,再進行第二次消毒,才能再轉入下一批豬只飼養。
提倡養豬場自繁自養,杜絕豬病傳入,若非要從外地調入種豬時,則要加強檢疫工作,對調入的豬須在隔離舍觀察2周無異常后,方可混群飼養。
養豬場要圍繞“人、車、豬、肉、料”五個重點環節查找風險點,進一步從嚴、從實、從細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及時堵塞漏洞,阻斷病病傳入,推動養豬場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確保生豬健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