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常超男 陳 亮
(1.常州市金壇區指前畜牧獸醫站,江蘇常州 213200;2.常州市金壇區朱林畜牧獸醫站,江蘇常州 213200;3.常州市金壇區薛埠畜牧獸醫站,江蘇常州 213200)
對保育豬的界定,開始于離開產房,結束于轉出保育舍。通常是指,體重20~60kg、30~70日齡的仔豬。
該養殖階段的生豬,具有的生理特點:第一,長勢較快。該期進入旺食期,管理得到,喂料得法,往往能保證日增重500g以上。第二,患病率高。該期的仔豬,離開母體,失去母源抗體保護,加上自身未形成完善的免疫系統,對各種病害有較強的易感性。第三,保育抗寒能力差。保育豬一旦離開了溫暖的產房和母豬的懷抱,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若長期生活在18℃以下的環境中,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還能誘發多種疾病。
社會的進步發展,經濟的穩步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現階段,豬肉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為滿足豬肉市場的大空缺,市面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不斷涌現。在生豬規模化養殖管理過程中,保育豬的養殖管理是重中之重,是規模化豬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關系到下一代仔豬的健康發展。但是,現階段保育豬的養殖管理,始終存在很多問題而影響生豬的生長和發育,給生豬健康養殖帶來諸多不便,甚至造成病害叢生而造成高經濟損失。為此,現階段對規模化生豬養殖場而言,務必要時刻關注保育豬的養殖管理工作。
對生豬養殖而言,健康不生病的現實意義更大。對此,應著力于提升機體免疫力,就改善飼喂管理做出調整。
以防為主,做到防治結合
在豬病控制管理過程中,應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將預先的防控工作做到位。在此,防疫管理是重點,應著力于合理免疫程度的制定,應切合地方病害流行特點而定。同時,注意母源抗體的監測,根據消長規律制定首免時間。注意防應激管理,配套防疫檔案登記建冊。
當前,免疫程序的制定,沒有統一可借鑒模板,但是可參考如下:
仔豬早期免疫,為后期能培育健壯的保育豬。仔豬早期的免疫,應做好豬瘟超前免疫,用細胞苗,用量每次1頭份。做好仔豬黃白痢免疫,用K88、K99,分別與產前6周、2周,兩次預防注射。后期,仔豬2周齡,防疫用大腸埃希氏菌三價滅活苗。仔豬3周齡,防疫用藍耳病疫苗,為后期培育健康保育豬奠定基礎。
保育豬免疫,40~45日齡,用5號高效滅活苗,肌肉注射,每次1ml。60~65日齡,用豬瘟疫苗二免,每次4頭份;5號高效滅活苗,每次2ml,肌肉注射。70日齡,用偽狂犬疫苗,肌肉注射,每次 1ml。
為確保防疫質量,如下問題應注意:接種1周時間內,禁用激素類、抗病毒類、磺胺類等藥物,以免影響防疫質量。接種后,留意豬體變化,有站立不安、呼吸急促、倒地休克等癥狀時,及時用鹽酸腎上腺素皮下注射,以緩解應激反應。休克病豬,可在尾根、耳尖放血等處放血。同時,用碳酸氫鈉、葡萄糖等溶液靜脈注射,以起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做好藥物保健,增強豬群抗病體質
針對保育豬而言,不少病患早先已經預防接種。但是,后期在規模化豬場仍會頻繁出現。為此,在做好防疫接種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藥物保健工作,做到針對不同季節嘗試不同的用藥策略。比如:年前、年后,往往是豬瘟、口蹄疫、呼吸道疾病的易發季節。為此,接種前可投喂黃芪多糖等免疫增強劑,持續用1周,能增強防疫質量降低易感性。陰雨季節,潮濕易吸血昆蟲滋生,加重藍耳病、附紅細胞體病、圓環病毒病等等患病幾率。為此,流行季來臨之前,可在飼料中預先加入豬益肽、血蟲凈、氟苯尼考或鹽酸多西環素等藥物,以起到提前防控的效果。
適量用微生態制劑,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
酸值可以表示油脂中游離脂肪酸(FFA)的含量,是評定油脂品質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烘焙過程中,高溫會使油脂中的酯鍵斷裂,產生游離脂肪酸;同時斷鍵產生的游離脂肪酸將會分解或者聚合,使酸價降低[18];高溫也會產生不穩定的氫過氧化物,分解產生一些小分子物質醛、酮、酸等,也會導致酸價的升高[19]。
滿足綠色生態養豬的市場需要,近些年,有養殖戶飼料中加微生態制劑替代抗生素的情況,切實有利于增強機體特異性免疫力。微生態制劑的加入,能抑制體內有害菌群的繁殖,增加有益菌群的數量,起到增強非特異性免疫能力的作用。比如:腸道中有益菌群的大量繁殖,能降低腹瀉類疾病的發生。同時,降低舍內氨氣、硫化氫的濃度含量,起到除臭緩解呼吸道疾病的雙重功效。
喂料關系到營養補充,是保育豬健康養殖的關鍵。
為此,應注意:
第一,注意用料的營養全價
飼喂日糧配比合理,滿足營養補給需求,確保補給濃度平衡,激發其生長潛能。配比日糧中,鈣磷比例要均衡,各種氨基酸也要保持平衡。同時,還要兼顧保育豬生長情況,結合飼喂標準、飼料原材料等等,科學配用配方,合理加工調整,以調制全價日糧。
考慮配料的科學合理
配料的科學合理性,與適口性、料肉轉化率等衡量標準相關。飼喂用的飼料,注意經過科學調制,才能提升適口性,才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在豬群的飼養過程中,飼料應生喂還是熟喂要根據原料的特點進行選擇,谷實飼料如玉米、大麥和小麥及其加工副產品糠麩類適宜生喂,煮熟后飼料營養價值約降低10%,尤其是維生素會被嚴重破壞;但大豆、豆餅、棉籽餅和菜籽餅等宜煮熟為好,這樣可破壞其內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
針對保育豬的喂料,具體有自由采食、限制飼喂兩類。自由采食,不考慮飼喂次數。限制飼喂,在規模化養殖場,保證營養定額供給的情況下,通常采用每天2次喂料的方法。
具體時間段的選擇,一般傍晚食欲最旺盛,清晨次之,午間最弱。為此,每天喂兩次的話,要在早上上班、下午下班安排兩次大的進食即可。
第四,保證充足清潔飲水
水是生豬代謝必需的物質,是細胞、體液的主要組成部分,全程參與到代謝調節、溫控管理中去。為此,飲水必需要充足。同時,還要保證潔凈衛生,確保無污染致病菌源。
保育豬養殖管理中,獸醫工作是基礎性的保障工作。而落實好獸醫保健工作,如下環節不能有所忽視:
做好保育豬巡監,努力做到每天2次。具體觀察保育豬群的健康狀況、反應能力;觀察保育豬群的毛色、光澤;觀察保育豬群的呼吸、行走;觀察保育豬的糞便、食欲、飲欲等等。一旦出現異常,務必要及時診治,避免延誤病情。
隨時挑揀分群,保證出欄整齊度。巡監期間,挑揀出瘦弱、病小的非健康豬群,單獨集中一群飼喂。同時,病豬診療期間,應注意營養護理,及時健胃開食,增強食欲、助消化,恢復健康狀態。
第三,做好豬群消毒,營造好的養殖環境。細化消毒工作,注意:帶豬消毒、空舍消毒、環境消毒、工具消毒等等工作。消毒易用長效、安全的消毒藥劑,同時,禁止長時間單一用某種消毒藥劑,避免機體耐藥性的形成。消毒藥劑還要定期更換,確保消毒用藥的效果。消毒要配合全進全出,一般在消毒后空舍1~2周,方可引進下一批次生豬。
保育豬養殖生產期間,極易受環境、飼料、病原等因素的影響而降低最終育成率。為此,對保育豬的養殖管理,豬場工作人員務必要踏踏實實,要持有正確的養豬態度,要切合豬場實際情況,努力做好養殖管理、防疫接種、衛生消毒等工作,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