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奎
(玉屏縣亞魚鄉農業農村工作服務中心,貴州銅仁 554300)
蛋雞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18~25℃,若溫度低于15℃,則產蛋量下降10~25%。冬季的日照時間相對較短,氣溫也相對較低,這就成為保持冬季產蛋率的重要障礙。目前銅仁地區多數為密閉式雞舍也有少部分開放式雞舍,雞舍保溫效果差,跑風現象嚴重,冬季來臨時要封閉跑風處,增加保溫層,必要時要啟動輔助加熱設備,以保障舍內溫度不低于15℃。
大多數養殖戶在冬季往往只重視溫度而忽視空氣質量,空氣質量太差時會造成蛋雞腹水癥增多。二、三、四周齡時通風換氣不良,有可能增加雞群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中后期的蛋雞對氧氣的需要量不斷增加,同時排泄物增多,必須在維持適宜溫度的基礎上加大通風換氣量,此時通風換氣是維持舍內正常環境的主要手段。若雞舍內雞排泄物長時間堆積,會產生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這些對雞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會刺激雞的感覺器官,誘發呼吸道疾病,影響產蛋率。所以當進入雞舍內部時,如果聞到明顯臭味或者感覺到雞舍內空氣污濁的時候,就要立即采取通風措施。通風的方法是打開天窗和側面的通風窗口,一般上午10點至下午2點之間進行通風,連續開窗數次,每次10~30min,即使在陰天、雪天也要通風,切不可為了保持舍溫而長期緊閉門窗。因為上午的溫度較高,相對比較溫暖,所以在通風時間上可以適當延長。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話,要適當的加大通風量。
冬季蛋雞產蛋期要求光照時間固定不變,光照強度不能減弱。蛋雞產蛋高峰期間每天需16h的光照。寒冷季節晝短夜長,自然光照時間及強度均不足,應人工補充光照。因此,常用電燈進行人工補充光照,這樣做是對的,但也不是說光照時間越長越好,也不是說所有的雞都必須補充光照,要根據雞群的實際情況而定,否則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正常情況下,雞群在18周開始進行產蛋前的光刺激,如光照能持續刺激到產蛋高峰效果最好,這時應增加1h光照或增加至最少13h光照,每周或每兩周增加15min或30min直至光照時間達到16h,以后一直保持光照時間固定不變。光照強度以5W/m2為宜。
雞舍為養殖重地,應防止養殖場意外的人、蛇、鼠等進入雞舍,以免帶入疾病,嚴格按照每周衛生清掃計劃打掃舍內外衛生和做好消毒工作。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添加多種維生素,以適應生理需要和減輕應激,提供抵抗力。
飲水管或者飲水槽用過氧乙酸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每1~2周消毒1次。產蛋雞在18周齡時進行新城疫系弱毒疫苗、雞痘疫苗的疫種和左旋咪唑驅蟲。嚴格按照免疫程序,堅持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