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富 賀婷婷
(惠水縣人民政府漣江街道辦事處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貴州惠水 550600)
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我國畜牧業發展取得巨大成效,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但是受到環境、市場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畜牧業發展受到制約,面臨的挑戰也不斷增多。在此背景下,如何能滿足民眾對綠色畜牧業產品的需求,促進我國畜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基于此,需要以現階段畜牧業發展分析研究為基礎,通過對路徑的創新實現畜牧業的綠色發展,以下幾點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路徑,望具有借鑒意義。
當前,畜牧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需要秉承著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環境保護與畜牧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切不可因發展畜牧業而突破環境承載極限,通過生態環境犧牲、破壞來促進畜牧業發展,也不可因促進生態環境發展而選擇降低畜牧產品供給,需要基于實際情況的分析找出二者的共通點。所以,在畜牧業實際發展過程中,需不斷深入研究、探索科學的畜牧種養模式,強化對畜牧糞土的應用,進而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當然,還需重視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滲透生態循環發展模式,以此實現對綠色發展體系的構建,促進現階段畜牧業形成農牧循環、種養結合的科學新格局[1]。針對畜牧業的實際發展,需在源頭處控制、規范對畜飼料、獸藥的使用,通過對精準配方的廣泛推廣,提升飼料轉化率,進而達到畜牧產品少抗的目的。
畜牧業的綠色發展離不開對疫病防控體系的有效構建,需要在實際發展中注重對畜牧疫病的凈化,重點開展養殖場的疫病凈化。可以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實施區域性凈化,并且在凈化計劃、凈化病種等方面深入研究、分析,爭取獲得發展突破,以此實現對疫病防控體系構建的加快。與此同時,需明確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性,并基于對實際情況的掌握,不斷完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進而達到規范病死動物處理的目的[2]。此外,針對當地畜牧業的發展,需注重對檢監結合、聯防聯控、以檢促防制度的推行,促使畜牧行業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對畜牧養殖場中消毒情況、免疫情況、衛生情況等內容進行嚴格監管,再結合對封閉式管理模式的應用,實現對養殖場動物防疫體系構建。此外,當地相關部門還需對畜牧調運進行嚴格監管,以此起到疫病傳染預防的作用。
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可以基于對畜牧產品市場的實際情況的分析,通過對生產品種的合理調節,進而實現畜牧業的發展。結合當地畜牧實際情況注重對地方家禽、生態豬肉以及優質牛羊肉生產的擴大,并秉持著因地制宜的理念,發展當地蜂蜜、鵪鶉、肉兔等特色產品。以此實現對當地優勢資源的發揮,構建完善且科學的特色發展格局。例如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針對當地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地區,有地地區可以結合當地優勢資源重點發展畜牧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進而構建具備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主導產品;有的地區可以側重于對生豬、家禽的全產業鏈發展,或者是集約化生產;有的地區可以基于對當地情況的分析,發展種養結合模式,通過畜牧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的發展,并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
要想促進畜牧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需要確保養殖模式具備標準化和規范化,注重對畜牧養殖科技水平、機械水平、信息水平的提升。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帶動合作組織、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以此實現對新型經營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高經營主體的養殖水平。與此同時,可以結合當前市場發展情況,注重對“托管”、“代養”等新型服務養殖方式的探索,并完善對社會服務體系的有效構建,進一步為構建合理供給體系奠定良好基礎。
要想實現當地畜牧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政府的扶持支持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當地政府部門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通過強化財政補助來為畜牧業發展打下良好資金基礎,鼓勵對新品種培育、新技術研發、病死動物處理、智能化畜牧業建設等項目的研究發展。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PPP模式的應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畜牧業綠色發展之中[3]。基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對相關激勵政策與財政基金的建設確保畜牧業也發展具備保障。
畜牧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可以在帶動我國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滿足民眾對畜牧綠色產品的需求,并實現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需要明確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結合科學發展路徑推動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