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克東縣獸醫衛生防疫站,黑龍江克東 164800)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超過20%的水污染、超過10%的土地污染,以及超過15%的大氣污染來源于畜牧業。進入到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畜牧業的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提上日程,我們要加強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做好環境保護控制工作。
(1)解決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打造解決三農問題。
(2)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號召,推動現代養殖業向著區域化,規模化,高科技化的方向發展。
(3)解決畜牧業由于糞便、廢棄物產生,而對周邊的水環境、土地環境和空氣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解決這個問題,有利于提高整個畜牧業的生態環保性,進一步提升畜牧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4)促進養殖農戶生活質量的提高,避免由于畜牧業的發展而影響周圍農戶的身體健康。
(5)促進畜牧業向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采用綜合防治辦法,為動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
(1)固體廢棄物污染
畜牧業造成的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是指動物產生的糞便,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畜牧業生產造成的固體廢棄物垃圾,總重量為19億t。而相比較之下,工業生產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垃圾,總重量為7.81t。同時,畜牧業生產造成的固體廢棄物,雖然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降解的過程當中,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達到了7118萬t,遠遠超過了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耗費的能源。在畜牧業養殖過程當中,養豬場、養牛場、養雞場,每年造成的固體廢棄物垃圾處于前三位。如果這些垃圾得不到妥善的處理,不僅會造成畜牧業自身的養殖環境惡化,行成經濟損失,也會危害周邊的生態環境,影響周邊地區人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
(2)綜合污染
養殖業所使用的飼料當中,含有比較高的蛋白質,但是,動物對這些蛋白質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大多數動物只能消化30~50%的飼料蛋白質,大量的蛋白質當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會隨著動物的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這些有機化合物會溶解到養殖場附近的水源和土地當中。以養豬場為例,每年養豬場糞便當中,氮元素排泄量約為75.3t,磷元素排泄量約為72.1t,除了一部分揮發到大氣當中的氮氣之外,大部分的氮元素和磷元素都隨著糞便和尿液進入到了附近的河流與地下水當中,轉化為硝酸鹽和磷酸鹽,對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水環境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一些養殖場比較集中的地區,由于大量氮氣揮發到空氣當中,還可能存在酸雨隱患。
(1)樹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
目前,我國在畜牧業環境污染問題上,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完善。因而,我們要從立法工作入手,提高整個畜牧業環境處理問題的法律健全程度。適當參考芬蘭的《水資源保護法》、日本的《廢棄物處理及清掃法》、《肥料管理法》等等,不斷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同時,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內,相關的畜牧業管理部門要嚴格執行有關的政策法規,例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按照條款,對畜牧業造成的糞便和污水進行集中化處理。嚴格根據目前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制定污水處理計劃,同步設計計劃,同步建設計劃等等,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潤投入到環境保護建設的過程當中。
(2)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業
養殖員和相關管理部門要樹立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意識,通過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建立生態環境型現代畜牧業。一方面,養殖場要提高規模化經營意識,將畜牧業產生的生產廢料以及污水進行集中處理,通過物理降解方法與化學協調辦法,建立有效的廢棄物處理循環系統,最大程度的減少畜牧業產生的糞便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養殖場可以對固體廢棄物進行集中的回收處理,建立沼氣池等等,將糞便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與周邊的農業種植人員進行合作,通過種養結合實現重要平衡,為廢棄物的轉化尋找市場,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生態鏈。
除此之外,技術人員還可以通過物理吸附、離子交換、反滲透辦法以及厭氧菌處理辦法,在糞便當中加入高錳酸鉀、乳酸、丙酸等,對糞便進行集中的無害化處理,同時,要采取生態營養策略,降低環境污染,盡量的通過提高飼料當中化學物質的優化配合,促進動物對蛋白質的吸收,減少糞便和排泄物當中的污染物質。
綜上所述,管理部門和相關的養殖企業,要從綜合的角度入手,對糞便等固體排泄物進行集中的處理。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畜牧業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有利于管理人員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因而我們要加強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理論研究,從政策角度入手,促進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