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清 冀紅艷 趙 婷 潘瑩瑩
(臨汾市堯都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山西臨汾 041000)
注重對豬丹毒屠宰檢疫及處理對策的深入探討,可使其檢疫工作開展更加高效,最大限度地降低豬丹毒出現的概率,保持良好的肉類品質。因此,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入手,給予豬丹毒的屠宰檢疫更多的考慮,找出這方面所需的處理對策并進行高效利用,確保豬丹毒的處理狀況良好性,豐富相應檢疫工作開展中的實踐經驗。
為了提升對豬丹毒的認知水平,細化與之相關的研究內容,則需要對其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具體包括:(1)所謂的豬丹毒,是指在豬丹毒桿菌的作用下而引起的一類傳染病,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2)該病最易侵害母豬和架子豬,發病初期多為急性敗血型或亞急性的疹塊型,隨后轉為慢性型,且患豬多發生關節炎、心內膜炎;(3)豬丹毒病多呈散發或者地方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炎熱多雨季節及氣候溫和的季節(5-9月)多發。若相應的檢疫工作開展不及時,則會提高病豬死亡率,影響養豬業發展中的經濟效益。
為了降低豬丹毒發生的概率,確保豬屠宰狀況良好性,則需要對其屠宰檢疫加以思考,明確與之相關的檢疫要點。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在進行豬丹毒宰前檢疫工作時,應做到:(1)深入分析生豬來源及運輸情況,并對其精神狀態、外表等進行全面檢查,進而找出可疑病豬。此時,需要將相應的處理工作落實到位,避免豬丹毒影響范圍的擴大。在此期間,應通過對急性敗血型、亞急性性疹塊型、慢性心內膜炎型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豬丹毒進行有效分析,高效地完成豬宰前檢疫工作。其中,若病豬為急性敗血型,則其會出現高燒現象,且行動遲緩、皮膚發紅、日均進食量減少、便中帶血。基于亞急性疹塊型的病豬,皮膚上會有大小不等的疹塊,且在皮膚上較為突出,呈白色、紅色、暗紅色數種,大多存在于背腰部。慢性心內膜炎型的病豬,精神萎靡不振,行動遲緩,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四肢出現浮腫現象;(2)豬丹毒宰前檢疫過程中,通過對其不同類型所表現癥狀的了解,應落實好針對性強的宰前檢疫工作,實現對病豬的高效處理,充分發揮宰前檢疫的實際作用。
基于豬丹毒的宰后檢疫,需要檢疫人員通過對內臟、皮膚等方面的檢驗分析,并將寄生蟲檢驗工作計劃實施到位予以應對。具體表現為:(1)肉尸皮膚上會出現不同形狀的疹塊,呈紅色、白色或灰色。敗血型豬丹毒全身皮膚呈彌漫性充血發紅,或在身上、頸腹及后肢內側有密集紅斑,且淋巴結會出現腫大、充血現象,并在小腸處發生了病變,產生了潰腸問題。同時,這類豬丹毒作用下死亡豬的腎小球會發生變化,體積偏大,呈暗紅色,且肺部、皮質處都存在出血點(2)基于慢性型的豬丹毒,會出現關節腫大、心外膜出血等現象。同時,若內部有纖維素性的滲出物質流出,則說明肉尸患病。實踐中通過對這些不同檢疫內容的整合利用,可使豬丹毒屠宰檢疫更具科學性,全面提升其檢疫結果的潛在應用價值,且能保持良好的肉類品質,豐富豬丹毒應對方面的實踐經驗。
在對豬丹毒進行有效處理時,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強其發病流行季節處理。具體表現為:(1)積極開展高溫天氣條件下生豬銷售旺季方面的檢疫工作,尤其是在夏季、初秋季節,對豬肉制品進行全面檢驗,給予豬丹毒的檢出必要的支持,高效地完成這類疫病在流行季節的處理工作,從而為人們提供品質良好、安全健康的豬肉制品;(2)基于豬丹毒發病流行季節的處理,需要檢疫人員嚴格遵守相關的規定要求,并對檢出的含有豬丹毒的肉制品進行銷毀處理,從而降低豬疫病發生率。
通過對豬丹毒發病機理、流行特點等方面的要求,在完成相應處理工作的過程中,應將其發病規律視為處理依據。具體表現為:(1)宰前檢疫中檢出的豬丹毒病豬,需要及時進行撲殺,且在專業處理廠的支持下,對這類病豬進行高溫殺毒處理,避免出現疫病蔓延現象。同時,應充分考慮豬丹毒的發病規律,為其處理工作開展提供參考信息,使得攜帶豬丹毒的病豬能夠得到科學處理;(2)通過對豬丹毒發病規律的思考,若宰后檢疫中發生了豬丹毒,則需要獲取病死豬發生病變的器官進行銷毀處理。對于病變程度較輕的關節位置,可采用高溫殺毒方式予以處理。針對癥狀不明的豬肉制品,可將其用于豬肉煉制方面,且在高溫殺毒方式的配合作用下,增強相應處理工作的落實效果;(3)基于豬丹毒的處理,需要相關人員通過對自身專業知識、實踐經驗的整合利用,深入分析這類疫病的發病規律,將針對性強的處理工作計劃實施到位,促使含有豬丹毒的生豬或肉制品在實踐中的處理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在這些不同處理對策的支持下,可使豬丹毒檢疫效果更加顯著,并提高其屠宰檢疫效率,且能增加其中的技術含量。因此,未來在促進養豬業發展、有效應對豬丹毒的過程中,應深入思考其屠宰檢疫,不斷強化這方面的檢疫意識,并通過對適用性良好的處理對策的科學使用,高效地完成豬丹毒方面的檢疫工作。在此基礎上,可增強豬肉食用過程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