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德吉
(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曲美鄉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日喀則 857000)
規模化牛場中,牛數量較多,如果不能進行合理規劃,將很容易導致疾病的出現。由于許多規模化牛場都是從小牛場發展起來的,養殖戶缺乏科學的養殖觀念和技術,不能對牛場各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和利用,因此存在著外來牛輕易入欄,病牛沒有被及時隔離,牛群密度過大以及圈舍利用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因此外來病菌很容易侵入,各種疾病也容易在牛群中爆發。
對牛場內部和牛舍進行全面消毒是殺死病菌、細菌,控制疾病出現最主要的手段。但一方面出于對疾病預防的重視不足,另一方面受到了設備條件和技術手段的限制,規模化牛場的消毒水平并不高,且養殖和管理者的主動消毒意識較差,提高了疾病的爆發率。
疫苗免疫是疫病防疫的有效措施,當前規模牛場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疫苗接種流于形式,未達到預期效果,僅對對國家強制免疫的疾病進行防疫,對于突發的其它疾病,缺乏緊急免疫意識。其次,疫苗免疫沒有按照說明書規定免疫,缺乏疫苗接種前后抗原抗體檢測意識。最后,缺乏健全的免疫檔案,導致漏免[1]。
普通病主要包括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肢蹄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其中消化系統疾病有前胃弛緩、瘤胃積食、瓣胃堵塞、真胃炎、腸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有感冒、肺炎,肢蹄疾病包括劈叉、扭傷、蹄葉炎等,代謝性疾病包括瘤胃酸中毒、酮病。這些疾病容易發現,容易治療,注重日常飼養管理,可以有效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生。
傳染性疾病主要有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其中細菌性疾病主要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巴士桿菌病、魏氏梭菌病等;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等。寄生蟲病主要有球蟲病、焦蟲病、附紅細胞體病等。這些疾病發生于犢牛期,會增加犢牛死亡率,極其容易造成牛場經濟損失,也是牛場作為重點防疫的疾病對象。
常見的產科疾病主要包括胎衣不下、產后癱、子宮炎、卵巢囊腫等,此類疾病,主要是不注重牛只干奶期、圍產期、初產期的管理和護理造成的[2]。此外,由于配種人員技術落后,做不到規范操作,導致牛只生殖器官受損,進而引發產科疾病。
堅持“預防為主、養防結合、防重于治” 的原則,良好的飼養管理,是規模化養殖場平安高效的前提。重視消毒工作,消毒工作是規模化養殖場疫病防疫的關卡,是疫病防治的關鍵控制點。消毒不能流于形式,應有專人負責,納入日常工作中去,以達到消毒的目的。另外,消毒藥要定期更換,不能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病原體產生耐藥性。
疫苗接種是疫病防疫的有效措施。對于國家明令強制免疫的疫苗必須免疫,對于非強制性免疫疾病,可根據當地和周邊養殖場疾病流行情況,結合本場實際選擇是否免疫,對于突發流行疾病,要有緊急應對方案,隨時進行緊急接種。同時,制定相關疫苗接種制度,有計劃、有目的、有依據的進行疫苗接種,保障疫苗接種工作有序開展。
一旦在牛場中發現病牛,要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即使為非傳染性疾病,也要加強重視。養殖場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機制,建立起專門的隔離場所,購置相對完善的消毒設備,以應對突發事件,提高控制疾病傳播的能力,將由疾病帶來的養殖損失降到最低。
疫病檢測是發現疫病、及時防治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制定相關的疫病檢測、檢疫規程,使疫病建議檢測有理有據,保證疫病防治工作順利開展。引進專業技術人員,知道疫病檢疫工作,定期開展抗原抗體檢測,疫病篩查工作,例如口蹄疫抗體檢測,布病、結核病監測[3]。科學處理病牛,按照“急則治其表,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配合實驗室診斷,查找病原體,進行藥敏試驗,從而知道科學用藥。
驅蟲保健: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驅蟲7天后,加強一次。可根據殺蟲效果選擇相應的驅蟲藥物交替使用,預防蟲體產生耐藥性。另外,驅蟲與消毒配合,驅蟲后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圈舍和運動場徹底消毒。
修蹄:每年對成年母牛進行1-2次修蹄。
牛體刷拭:對牛只進行牛體刷拭,每天1-2次,以清除體外寄生蟲和灰塵,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飼喂中草藥:可定期飼喂溫脾散、健胃散,溫脾健胃;飼喂黃芪多糖可溶性粉,提高機體抵抗力,只有牛只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對抗各種疾病[4]。
做好對各類牛疾病的預防是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規模化牛場數量不斷增多,但養殖戶的疾病預防意識和防治能力顯然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不僅行業發展時刻受到疾病的威脅,食品安全問題也令人堪憂。因此對于牛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深入傳播到基層當中,控制牛疾病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