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祿明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吉林松原 138001)
在羔羊養殖過程中,如果羔羊出現腹瀉的情況養殖人員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那么羔羊就會出現脫水、消瘦、貧血甚至死亡的現象。一旦治愈羔羊腹瀉病后,羔羊也會變得弱小,甚至出現僵羊,在一定程度阻礙養羊業的正常發展。因此,養殖人員需要具體分析羔羊腹瀉病發生的原因,并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
日齡為1至7日的羔羊還沒有完全建立相應的免疫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弱。這個階段的羔羊腹瀉物為灰黃色。15至36日齡的羔羊大幅度的降低了母乳中的母源抗體,抗病免疫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很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排除的糞便大多為白色,糞便氣味惡臭。在一般情況下,羔羊出生以后如果母羊的乳頭不干凈或者從外界環境中吃了有污染性的食物,很容易出現腹瀉病,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羊舍糞便和污水的清理不夠徹底。
在春初冬末的季節,羔羊很容易發生腹瀉病,具有一定的病毒性和傳染性。當羔羊感染孢子蟲后,孢子就會慢慢侵入到羊腸壁中導致羔羊出現腹瀉,這時羔羊的糞便惡臭,呈現出白色,嚴重情況下會出現血絲。
羔羊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癥狀分為敗血型和下痢型兩種。一般情況下2至6周的羔羊會出現敗血型,發病的羔羊體溫會在42℃左右,出現身體虛脫、精神抑郁的現象,并且伴有輕微的腹瀉,關節炎,行走和運動不協調,在發病后的12h內會出現死亡的情況。出生2至8日的新生羔羊會出現下痢型,羔羊發病初期體溫會遠遠高于正常的體溫,當羔羊出現腹瀉后,體溫會慢慢的下降,糞便也會出現半液體狀,有時出現一些血液。這時羔羊會有一些腹痛的表現,身體虛弱,不能夠正常站立,體重嚴重下降、脫水,最后衰竭而死。
為了有效預防大腸桿菌病,養殖人員需要加強羊舍的管理和衛生消毒,提高羊舍的整潔度。對于正在哺乳期和懷孕的母羊要進行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飼料,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蛋白質的含量,為羔羊提供充足的養分,在羔羊分娩和接產時要做好產房的衛生。在哺喂羔羊初乳時,養殖人員需要使用溫水洗凈和擦干母羊的乳房。同時養殖人員需要使用大腸桿菌多價菌苗給懷孕中的母羊進行預防接種。當發現羔羊患有大腸桿菌病時,養殖人員可以在羔羊體內注射氟尼康,或者打一劑止瀉針,嚴格按照相關的說明和規定使用[1]。除此之外,養殖人員要真正做到對癥治療,為了減緩羔羊腹瀉癥狀,幫助羔羊消化,補充羔羊身體內的液體,養殖人員可以使用適量的次硝酸鈉、磺胺咪并且在藥物中混入適量的水。每日灌服兩次,連續使用3日。并且配合一些中藥進行積極治療,中藥中應該包含適量的茯苓、秦皮、白術、白芍、甘草、生山藥、煎湯等等,每日灌服一次,連續灌服3d。
羔羊沙門氏菌病臨床癥狀分為流產型和下痢型兩種。下痢型多發于15~30日齡的羔羊,體溫大約在41℃左右,這時羔羊的食欲不振,排除的糞便帶有血絲,精神萎靡,出現低頭、弓背和虛弱等癥狀,5d內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將會死亡。流產型多發于羔羊妊娠的最后兩個月,這時病羊的體溫保持在41℃左右,羔羊出現厭食、精神抑郁和腹瀉的情況。
為了有效防治羔羊沙門氏菌病,養殖人員需要對羊圈進行徹底的消毒。當羔羊出生以后要及時吃初乳,重視羔羊的保暖工作,一旦發現羔羊出現疾病要及時的進行隔離治療,徹底消毒被病毒感染的羊舍,深埋或者無害化處理死亡的病羊。在對羔羊進行藥物預防處理時,要在羔羊的飼料和飲水內加入適量的喘痢殺和白頭翁散。除此之外,養殖人員可以在患有沙門氏菌病的羔羊體內注入有效的止瀉針,其主要成分為恩諾沙星或者氟尼康,其主要成分為氟苯尼考,養殖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和規定進行合理的應用。并且在治療中配備一些中藥加以輔助,其中包含適量的甘草、白頭翁湯、秦皮、黃連等等,每只羔羊需要服用10ml左右,每次服用兩次。
一般情況下羔羊梭菌性主要在日齡為7日內的羔羊中發生,其中2至5日內羔羊發病率較高。在發病初期,羔羊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在短時間內會出現下痢,糞便氣味惡臭,有稠狀的面糊,有的羔羊糞便稀如水,出現黃綠色、灰白色甚至黃白色[2]。有一部分羔羊的糞便中會帶有一些血絲,并逐漸成為血便。在發病的一兩天內如果養殖人員沒有及時治療,發病羔羊將會身體虛弱,臥地不起,呼吸困難,口吐白沫,最終出現昏迷的現象,體溫會逐漸下降,不及時治療便會死亡。
為了有效防治羔羊梭菌性痢病,養殖人員要進一步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增強孕羊的身體體質和抵抗病毒的能力,在產羔羊的季節一定要做好羔羊的保暖工作,對羔羊進行科學合理的哺乳。在接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衛生,做好清潔工作,加強對羔羊的養護。在羔羊的產前階段,養殖人員要做好羔羊的接種疫苗工作,在羔羊出生后的一定時間內服用適量的土霉素,增強羔羊疾病的預防效果。
在羔羊腹瀉病治療過程中,養殖人員要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配備適量的中藥、緩瀉藥等等。在用藥過程中養殖人員要因病施藥,防止亂用藥,增強自身的消毒意識,加強羊舍衛生消毒工作,有效增強羔羊體質,提高羔羊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