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錦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動物防疫檢疫站,廣東佛山 528137)
在日常養殖生產中,應為種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保證營養供給,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其間還要做好種豬飼養管理,定期了解種豬的生長繁育情況,一旦發現種豬長時間不育,應及時診治,查根索源,找準繁殖障礙病因,辯證施策,對癥治療,優化種豬繁殖性能。本文主要針對影響種豬繁殖性能的因素及綜合防控措施進行分析施策。
種豬繁殖性能與其自身體質有極大關系,種豬患病狀態下的繁殖性能是無法滿足生產需求的。在日常養殖生產中,種豬常會發生影響繁殖性能的疫病,如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乙型腦炎、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感染這些病的母豬屢配不孕[1]。如懷孕母豬感染此類疫病,甚至會發生胎死腹中的情況。如果種公豬感染此類疫病,則由其授精孕育的子代,不能再作為種用。
如種豬本身生殖系統存在遺傳性缺陷,導致其繁殖性能減弱,甚至會完全喪失繁殖性能。另外近親交配繁殖的后代容易引發繁殖障礙。
種豬生殖系統發育情況與其營養水平密切相關,種豬長期營養缺乏、不均衡,生殖系統發育容易出現缺陷。另外如果飼料成分配比不科學,也不利于種豬生育,影響其繁殖性能,母豬則會出現屢配不孕現象[2]。
飼料使用不規范,容易出現飼料發霉變質的情況,如發霉飼料投喂給母豬,孕豬容易胎死腹中,產生流產問題[3]。正常母豬飼喂霉變飼料,易出現生殖機能障礙,其卵巢多伴發病變,無法正常發情,母豬常發生假發情、不發情等病征。另外在日常養殖中,如經常將懷孕母豬圈養在一處,因不同體格的母豬搶食能力不同,易引發部分母豬食量不足,營養狀況欠佳,弱化其繁殖性能。
疫苗接種、疾病診治時,使用不合格的藥品,不僅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還容易引發繁殖障礙,甚至使種豬喪失繁殖性能。不合格的藥品作用于懷孕母豬,容易導致流產、胎死腹中的情況。在實際生產中,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種豬易產生耐藥性,免疫力弱化,容易出現流產、不孕不育等問題。
飼養環境會對種豬繁殖性能產生重要影響,飼養環境不潔凈,容易滋生病原,導致孕豬發病。另外豬舍內部通風效果、溫濕度不佳,母豬免疫力也會下降,甚至會導致母豬不孕不育[4]。夏季、冬季溫差較大,如無采取有效措施防暑御寒,易引發種豬中暑、凍傷的情況,削弱種豬繁殖性能。
防疫工作是種豬養殖中的首要環節,既有助于降低種豬感染疫病機率,也可提升種豬免疫力,促進種豬生殖系統正常發育。種豬的疫苗接種,務必嚴格遵循規范的操作流程。對于易發、高發的疫病,除要定期防疫接種外,還需應用檢測手段,監測種豬自身免疫水平。一旦發現種豬免疫力下降跡象,應果斷采取相應防控措施,使其不會突發疾病[5]。
在種豬飼養過程中,應避免引進外來種豬,尤其不能將外來種豬與本場種豬混養。自繁自養模式生物安全性高,利于疫病防控,應大力推廣。如確需引種,前期必須做足準備,嚴格做足檢疫措施,降低疫病傳播風險。引進的種豬需確保來自非疫病區域,在落實消毒、防疫措施的同時,需將引進的種豬與內部的種豬隔離飼養。在隔離飼養階段,還需密切監測引進種豬的生長發育情況,并根據檢驗檢疫結果,研判養殖方案。期間應對種豬的免疫水平進行檢測篩查,評估其是否具備育種條件。如發現免疫水平低下的種豬,應將其隔離飼養。疫苗的劑型、效價應充分考慮種豬的免疫需求,全面提高種豬的免疫水平。
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務必保證飼料的安全衛生及營養均衡。不同生長階段的種豬營養需求各不相同,需根據實際,選擇適配的全價飼料,更好滿足種豬生長需求。投喂前,需仔細檢查飼料,察看其是否有霉變、板結等異常情況。在投喂后,需密切關注種豬對飼料的適應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問題,應及時更換飼料。種公豬、種母豬的飼養管理要求各不相同,應將兩種豬群分散養殖[6]。在種公豬飼養管理中,需從兩方面采取管控措施,其一,營養水平和投料量。配種期、非配種期的種公豬飼養管理要求不同,應著重做好配種期間的飼養管理工作,務必保證種公豬的營養水平,期間投料量應大于平時。從配種前一個月開始,改善飼料構成配比,科學添加雞蛋、維生素、礦物質等以提升種公豬的營養水平,確保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15%以上,并保證每天投喂不少于三次。其二,管理措施。采取單欄飼養模式,使種公豬間不會發生搶食情況。另外還應使種公豬有充足的運動時間,定期檢測精子活力。種公豬的養殖場舍、運動區間、采精場所均要保持干凈整潔,并做好日常消毒防疫工作。
后備母豬、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模式要有針對性,需分別制定,有的放矢。后備母豬的日常投喂需嚴格控制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比例,確保其營養均衡。飼料構成應保持多元化,投料量以母豬體重為參考,按照母豬體重的2.0%-2.5%來確定。在妊娠母豬飼養管理中,應避免發生應激反應,投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降低,蛋白質投喂量應保持在1.5kg以上,但不宜高于2.0kg。
需為種豬提供干凈的生長環境,豬舍的衛生保潔必須做好,落實定期清潔制度,做好通風消毒工作,科學調節豬舍內部溫濕度,確保豬舍內不存在滋生病原的條件[7]。日常消毒保潔中,需把場地環境、投喂用具也納入消毒對象。消毒藥劑可以甲醛制劑、燒堿溶液為主。此類消毒藥劑可單獨使用,也可交叉使用,但不宜長期使用同一藥劑,如此豬舍的消毒效果才可得到保證。在豬舍消毒保潔中,不僅應避免滋生病原,還應滅殺鼠類、蚊蠅、蟑螂等病媒生物,阻斷豬舍疫病傳播途徑。日常養殖過程中,如出現種豬患病情況,在隔離期間,也應落實消毒防疫工作,凈化養殖環境。在種豬康復痊愈后,其隔離的場所也應進行消毒,確保不留死角,阻斷病原傳播。消毒防疫工作應定期進行,疫病流行期間,還應加大消毒頻率、次數,確保養殖環境安全。
種豬配種前后,須做好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確保母豬零感染。種豬的生殖系統需保持衛生,如母豬出現宮頸炎等產科疾病,應及時治療,促使母豬快速康復,恢復正常狀態。后備種豬的健康情況亦要加強重視,如發現其有先天發育不良的情況,則其不具備配種資格,應及時淘汰。如種公豬染病,應迅速治療,將其與健康豬群隔離,加強監測,根除病源,治療疾病。種公豬痊愈后,需再隔離觀察,待狀況穩定,確保完全康復后,再進行配種工作。
做好各種疾病的有效防治,是消除種豬繁殖障礙的關鍵所在。養殖生產中,需對種豬科學接種疫苗,確保母豬受孕率、胎兒存活率能有顯著提升。同時應提高認識,做好孕豬保健工作,如孕豬出現異常癥狀,應及時診治,對癥治療。在臨床診治時,需杜絕盲目用藥現象,應結合臨床實踐,科學選擇藥物,綜合防制疫病傳播。同時應做好監測管控工作,將患病種豬與健康豬只隔離,阻斷疫病水平傳播。如發現母豬流跡象,應立刻淘汰該母豬,重新選擇后備母豬。在臨床用藥上,應持謹慎態度,避免再次發生母豬流產狀況[8]。
母豬初配年齡會直接影響其繁殖性能,應對其初配年齡進行調控。確定的后備母豬應處于性成熟階段,其性成熟時間與豬只品種及當地氣候相關聯,需選擇發育良好的種公豬與其交配。在繁育期間,還應密切觀察其性成熟后的體重變化及發情狀況,兩者皆達標后,母豬才具備適配條件,其繁殖性能才能得到保證。
影響種豬繁殖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制定防控方案時,要確保全面兼顧,因病施策。對有繁殖障礙的種豬,所采取的措施不僅要發揮預防作用,還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對種豬繁殖性能問題,需要及時總結,密切關注最新學術動態,科學養殖,提高養殖技術,不斷提升種豬繁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