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豪
(貴州省松桃縣大坪場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松桃 554103)
本文詳細分析了豬瘟疫病流行的特點,并結合病豬的病癥分析患病的原因和病癥具體表現,從而針對不同病豬病情,配比一定劑量的藥物,進行針對性地治療,以減少病豬數量,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想消除病豬癥狀,必須要及時治療,還應定期進行免疫監測,以盡早發現病豬,盡快將健康的母豬與患病母豬隔離開,達到防止傳染的目的。此外,還應提出規范化的免疫接種流程,以此預防接種不規范而造成病體傳播等問題,總體而言,做到上述幾點才能夠降低病豬死亡率,確保我國畜牧養殖業的長遠發展。
綜合分析豬瘟疫病流行的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一、高傳染性,由于豬瘟發病速度快速,飼養人員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病豬,病豬會通過鼻、口、皮膚,將病菌傳染給沒有患病的豬,致使豬體內的豬仔感染病毒死在腹中,或者出生不久死亡,增加死胎數量,說明病毒傳染途徑多,如果不盡早將病豬與其他豬隔離,患病的豬在整個病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傳染致病菌,細菌和病毒迅速侵襲豬的免疫系統,導致豬抵抗力下降,此時,豬易患病,不可避免地出現豬瘟現象,進而增加豬死亡率。二、先天性。部分豬體內的血液中帶有先天性病毒,在早期難以發現,因為,病癥不明確,不注重接種疫苗,其先天性感染病毒的豬會隨著體重逐漸增加,體內病菌數量不斷增加,豬上皮組織、鼻子、淚腺周圍出現潰爛的現象,而且,尿液和糞便會散病毒,散在空氣中的病毒很難被及時發現,易錯過治療先天性疾病的重要時期,錯過最佳治療階段,先天性感染致病菌的豬,病癥越發嚴重,死亡率極高。對此,以下文章提出了綜合治療的方法。
為了防止疫苗接種過程中出現不規范的接種行為,對于接種流程提出嚴格的要求,如,因操作失誤而導致豬無法成功接種上疫苗而發病,接種人員需承擔責任,接種人員在明確工作職責和責任后,進而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規范化地為豬進行免疫接種,且其在接種過程中做到操作規范,并依次為所有豬注射疫苗,且在接種時根據不同體重的豬,接種疫苗的劑量有所不同,充分考慮到接種疫苗劑量直接影響疫苗效果,因此,在實際接種之前,應先了解養殖場所有豬的體重、大小,之后,給母豬、懷孕的母豬進行針對地接種,并按照規范的流程注射疫苗,在注射之后,記錄注射時間、次數、接種流程。整個操作流程規范,防止出現技術上的失誤,確保所有豬都能成功接種疫苗,從而增強豬的免疫力,以抵御病毒感染豬的各個器官。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應每年在豬成長的不同時期,進行一次規范化的免疫接種,以預防發生豬瘟,由此可知,為豬接種疫苗是非常重要的[1]。
當前,各大飼養場要想防止豬因豬瘟而死亡,必須定期進行免疫監測,運用先進的監測裝置,監測豬的生長動態,充分了解豬在不同時期的行為變化,并觀察監測裝置顯示的畫面,如果發現豬皮膚上有潰爛、紫斑現象,并且,發現糞便有很多沒有被吸收的豬飼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豬的消化系統可能被病毒感染[2]。而且,豬體內被細菌侵襲,此時,仔細觀看監測畫面,如果發現部分豬行為異常,應盡快找到患病的豬,將病豬與其他豬隔離開,能夠盡早發現病豬,盡快隔離,才能防止帶病的豬將病毒和細菌傳染給周圍的豬,控制好傳染源,能夠減少豬死亡數量。因此,定期進行免疫監測,對于控制豬病情、傳染源起到重要作用[3]。
飼養人員在飼養豬時,要仔細觀察豬的行為和進食情況,當發現豬糞便稀稠,應及時找畜牧獸醫,盡快結合病豬的癥狀進行判斷和分析,結合豬各種癥狀判斷疾病類型進行針對性的解決[4]。如,在病情不嚴重的情況下,畜牧獸醫可以配比一定劑量的青霉素(肌肉注射,2次/d,連續用藥3~4d)、四環素(500g/t拌料喂服)、抗豬丹毒血清(仔豬5~10ml,50kg以下的豬30~50ml,50kg以上的豬60~100ml,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合理配比后,分別為不同的病豬注射不同劑量的藥劑,并在豬的飼料中放入抗病毒的藥物,治療幾個周期以后,觀察病豬癥狀是否消失以及有無不良反應,如果治療效果非常好,繼續治療一個周期鞏固。可見,要想避免豬瘟發生,應做到仔細豬的生長變化,及時發現病豬,盡快找畜牧獸醫根據病因對癥下藥,并注射藥物,以有效預防疾病反復發作,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因此,及時治療病豬非常重要,以最大程度的確保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促進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5]。
飼養豬的過程中,除了關注豬的生長速度外,還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免疫監測,通過監測及時發現帶病的豬,并進行及時的隔離,之后,按照規范化的技術操作流程,為病豬注射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以后,發現豬癥狀明顯消失,則說明治療效果非常好,從而避免豬病死的現象。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想切斷病豬傳染源頭,應做到定期免疫監測,規范化接種以及及時治療,才能有效杜絕發生豬瘟現象,進而提高豬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