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明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畜牧獸醫站,江蘇如東 226407)
近年來,豬群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種豬的養殖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導致種豬患病,種豬的健康問題直接關系到肉質安全。彌補現有防治措施的漏洞,改良防治手段,能夠有效的減少種豬養殖過程中的經濟損失。養豬戶在豬養殖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科學養殖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認識種豬疾病的常見種類及防治方法,同時還應了解相關的檢疫檢驗方法,從而促使生豬健康生產,確保豬肉食品安全衛生。
種豬患有肢蹄病時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四肢無力,無法站立,關節腫大,發炎,不能行走,豬蹄區域的皮膚破裂,肌肉腫脹,出現大面積血塊血斑,四肢間歇性抽搐,后期還會影響進食[1]。
要完善豬舍內部布局,清除各類尖銳物體,保持通風和衛生。勤于觀察,一旦發現有種豬的豬蹄異常時,如劃傷、腫脹等情況,應及時對其消毒殺菌。初期注射10ml左右安痛定和7ml左右的可的松醋酸酯皮質素或塞米松素,連續1周左右;后期注射普魯卡因青霉素,當種豬出現劇烈痛疼時,服用阿司匹林藥物。
按照病發原因,可以分為病毒性和細菌性導致的腹瀉疾病:由于病毒的侵染,種豬的每天排出的糞便多呈液體狀,顏色由深棕色轉變為淺綠色,后期轉變為深綠色,糞便中常常伴有未完全消化分解的食物殘渣;由于細菌感染的腹瀉,種豬體內滋生各種細菌,繁殖能力強,會奪取種豬攝入的營養和能量,種豬多會營養不良,面部消瘦,后期體重明顯下降。
當種豬患有病毒性消化系統疾病時,首先對患病豬注射頭孢噻呋鈉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對于100kg重的種豬,每24h一次,3d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需要反復觀察病情,病情加重則適量增加用量,并配合1~3ml阿托品溶劑,口服酸鉍或鞣酸蛋白或活性肽碳,有所緩解的需要適當減量或停止用藥;對于細菌性消化系統疾病,將諾氟沙星和慶大霉素3ml劑量左右配合使用,治療后期可選用乳酸環丙沙星,注射劑量為每頭5ml左右。
種豬在患呼吸系統疾病時,會伴有氣喘、氣短現象,呼吸較困難,且夜間咳嗽次數增多,食欲下降,食量減小,肺部功能衰退,呼吸系統紊亂,后期體溫會明顯上升,若長期的體溫控制不當,會誘發肺炎、肺氣腫。
養殖工作人員需要注射鹽酸地霉素氧四環,當使用此藥物時,全麻藥甲氧氟氟氟烷會增強其腎毒性,需要合理使用配合藥物,每6h左右需要補充注射一次鹽酸地霉素氧四環,后期病情加重時,可增用強力霉素或金霉素,以提高種豬的呼吸機能,刺激肺機能。
種豬皮膚病的主要成因就是由于生活環境細菌污染嚴重,空氣中顆粒過大,粒子水平過高,空氣中的粉塵會引起種豬的過敏現象等。種豬受細菌侵染,會出現皮膚疾病,出現皮膚結、皰疹、囊腫、痘診等,皮膚結是黃豆大小的皮膚顆粒,質感較硬,會引起種豬的局部皮膚疼痛感和瘙癢感。種豬自行的止癢剮蹭,經常會導致皮膚潰爛,引起免疫系統中的皮膚防線潰敗,許多高發性病毒由此攻入體內,引發更多的疾病。
養殖人員需要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和清潔,消毒殺菌,將以前的所有致病病菌殺滅。治療時,養殖人員需要先將中性高錳酸鉀粉末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清洗傷口和結痂部位,對于大面積血斑血塊區域擦拭清洗。后選用鏈霉素按照每100kg 2ml左右劑量進行注射。
屠宰前的檢疫檢驗,主要是運用物理觀察的方式完成種豬群體檢查和個體檢查。群體檢查是從整體上檢驗種豬的狀態,通常是對種豬進行精神狀態的觀察,確定其呼吸、飲食和運動狀況等,找到不合群的個體,具體表現為飲食較少、口鼻出現異物、精神狀態不好等,然后針對性的觀察體溫、被毛、排泄物和口腔黏膜等。還要額外注意種豬的體溫變化,一般體溫應為38℃,呼吸頻率為10~20次/min。
在屠宰完成后,還應該對做好頭部、皮膚和內臟等部位的檢疫檢驗。對于頭部檢疫,主要是運用視檢方式觀察期五官、扁桃體和咽喉等部位,嚴防口蹄疫等疾病;對于皮膚檢驗,由于有些豬疾病會變現在皮膚顏色上,所以應該做好對豬皮膚的細致觀察,如果存在問題應及時處理;在內臟檢疫方面,這是最為關鍵的內容,要重點檢查豬的心、肝、脾、胃、肺等重點內臟器官,分析其是否存在病理變化,之后應該與胴體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此外,還不能忽視進行旋毛蟲檢驗。種豬剖解后,在內部橫膈肌左右各選取小塊肉樣,首先肉眼查看是否有寄生蟲,然后選取碎小肉里進行壓片,運用60倍顯微鏡觀察是否有囊蟲和旋毛蟲疾病。
養豬戶在養殖過程中,應該以科學知識技術為指導,要做好種豬疾病的防治和治療,平時多對種豬進行仔細觀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種豬出廠率,再就是對種豬檢疫檢驗方法的掌握也很重要,可以保障豬肉產品的安全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