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高
(儀隴縣碧泉鄉畜牧獸醫站,四川南充 637000)
2018年8月初,我國遼寧沈陽地區發現了首例非洲豬瘟。隨后,又相繼在其他多地發現了非洲豬瘟。截止到目前,還沒有研發出相應的疫苗,用以治療非洲豬瘟。現在,主要是通過脂溶劑和消毒劑進行非洲豬瘟的防控。因此,加強對生豬養殖場的防控建設,對有效的防控非洲豬瘟是非常有意義的。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簡稱ASF)主要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這種傳染性疾病的主要特征是發病死亡率較高、病程較短[1]。非洲豬瘟病毒在干肉制品、鮮肉、組織、血液和糞便中能夠存活的時間較長,在土壤中存活的時間可以達到90d。該病毒只在豬中間進行傳染,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品種的豬均是其感染的對象。生豬被該病毒感染之后,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一般會達到40~42℃,并且會出現食欲下降、呼吸困難、鼻孔出血、咳嗽以及眼鼻部位出現分泌物等癥狀。有些生豬被感染后,除了發生上述情況,還會出現便中帶血、腹瀉等現象。
非洲豬瘟比豬流感病毒的存活時間還要長,且其耐受力也非常強,所以在消毒的時候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久。對于通過軟蜱及卵傳播的非洲豬瘟,其控制難度更大。鑒于目前沒有相應的有效疫苗來進行治療,以及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戶的危害較大,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2]。
第一,加強宣傳力度。相關部門,如畜牧獸醫站等應該加強對非洲豬瘟的宣傳力度,從而提高生豬養殖戶對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廣播等各種途徑進行非洲豬瘟相關危害的宣傳,另外,還可以組織當地的生豬養殖戶召開相關會議,從而提高他們對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
第二,做好引種工作。生豬養殖戶為了擴大養殖規模,或者增加生豬的養殖種類,經常會進行生豬的引種工作。在進行引種的時候,生豬養殖戶一定要做好相關的檢疫工作,避免將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生豬引到自家的養殖中心,從而引起更多生豬的感染。同時,在進行引種的過程中,還要對引種進行有效的統計和相關信息的記錄工作。此外,對于曾在非洲豬瘟災區參加過相關疫情控制工作的人員或者僅僅是在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地區待過的人員,在入境的時候或者在境內疫區離開的時候,都要嚴格的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隔離觀察。
第三,禁止喂食未經消毒的泔水。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畜牧法》中的第43條就明確的規定,不能將未經高溫消毒處理的來自餐廳或食堂中的泔水直接喂食生豬。嚴格的對生豬的食物來源進行控制,從而有效的降低生豬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第四,制定有效的消毒計劃。戊二醛、堿性和酚類等不同的消毒藥物對滅殺非洲豬瘟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效的,所以,生豬養殖戶要制定嚴格有效的消毒計劃,定期對生豬養殖場中的豬圈、相關的喂食器械和打掃器械、工作人員、生豬以及周圍的環境進行消毒。
第五,做好相關的免疫工作。生豬養殖戶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的相關規定,依法進行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工作。在履行相關責任的時候,要積極地配合當地的動物免疫機構進行相關的免疫工作,將高致病性的生豬口蹄疫、豬藍耳病、豬瘟的相關免疫工作,以及免疫抗體的監測工作做好,從而降低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病概率。
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非洲豬瘟,所以,生豬養殖戶在養殖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的疫情,一定要根據我國制定的《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進行應急處理措施的制定,從而將疫情蔓延和擴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應急處理措施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3]:
第一,及時隔離。如果在養殖的過程中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的疫情,一定要及時的將該區域進行隔離,并監視其臨床表現;
第二,及時消毒。發現非洲豬瘟疫情并隔離后,要加強對該區域以及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每天進行3~5次消毒,一直持續到疫情警報解除的時候;
第三,采集病豬的樣本進行相關的檢查。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疫情的時候,為了能夠對其進行準確的判斷,要嚴格的按照《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范(試行)》中的相關規定,將病豬或死豬的脾臟、淋巴結等樣品及時的送到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進行相關的檢測,從而確定是否為非洲豬瘟疫情;
第四,進一步檢查。根據《非洲豬瘟經濟排查工作方案》中的相關規定,對符合標準的場地進行采樣、送檢;
第五,應急處理。如果確認是非洲豬瘟疫情,要及時的將該區域中的所有病豬和疑似感染的豬進行撲殺,并對尸體、死豬、糞便、以及被污染的飼料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該區域中所有的設備、人員和環境進行消毒。
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戶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為了能夠有效的降低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概率,就要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提高生豬養殖戶對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在生豬的養殖過程中,要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在非洲豬瘟出現的時候,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豬瘟病毒所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