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華
(河南科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新鄉 453600)
近年來,我國肉牛和奶牛養殖遭遇牛群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情況,為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我國的牛養殖業造成不利影響。導致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細菌和病毒的擴散,而且多見于牛犢,尤其是經過長途運輸后更加容易該病,主要表現為始于下降,精神萎靡,體溫開始升高,干咳等癥狀。牛呼吸道疾病還會受到天氣、飼料等因素影響,并且有著傳染性特點,需要養殖戶做好防治措施。
細菌感染的主要類型是牛巴氏桿菌,該病菌會在腐尸上存活達到6個月,但是在陽光直射環境下或者干燥空氣中存活時間較短,存活率較低。因此,普遍采用高溫滅殺和消毒液滅菌。由于該細菌會引發牛呼吸道疾病感染,并且細菌繁殖能力和傳染性較強,會損害牛的肺臟、氣管,引發肺炎、氣管炎等。此外,該菌傳播還可通過以下方式和媒介傳播:a直接接觸;b飛沫傳播;c飲水傳播;d污染的牧草;d塵埃,所以大規模爆發的幾率較大[1]。
牛支原體感染也是導致牛呼吸道疾病發生的原因,近年來,我國不同省份爆發的牛呼吸道傳染疫情中,很大成因是由于引進外來犢牛導致在,在長途運輸下,牛犢會有應激反應隨著免疫力下降會發生支原體感染。牛只在感染支原體后,初期表現如下:a體溫升高;b食欲減退;c精神抑郁;d氣喘咳嗽,同時還可能繼發腹瀉、陛關節炎、結膜炎等,由于支原體感染導致死亡率可達到50%。
病毒感染也是導致牛呼吸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目前,引發牛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類型為以下三種:a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牛呼吸道合包體病毒;c牛皰疹病毒1型。其中BHv-1為主要病毒類型[2]。
養殖場發展需要引進犢牛,但是需要根據場地大小和圈舍空間控制引進牛犢的數量。同時,養殖戶要盡可能購買本地牛犢,這樣可以降低由于長途運輸導致犢牛因應激出現的呼吸道疾病威脅。引進外地牛犢必須做好引進前的各種防御工作,比如在引購前要詳細了解引進牛犢所在的養殖場環境,確保安全可靠之后進行引進。犢牛在運輸過程中要加強照顧,保持車輛行駛平穩,適當補充飼料和水分,將發生呼吸道疾病的幾率降低。還要向當地動物衛生防疫部門提出引購申報審批手續,然后經批準引購,之后養殖戶要對引進牛只進行全面檢測和疫苗接種工作。引購回場不可馬上融入牛群,而是需要在遠離牛群的后圈舍單獨圈養,達到觀察日期后再對其健康狀況全面觀察,之后方可遷入牛舍[3]。
首先,應合理降低牛群的飼養密度,養殖戶應該采用分群的方法管理,比如細分為犢牛群和成牛群。在日常的管理中要確保牛只飲水充足、清潔,為避免出現牛呼吸道疾病,建議將中草藥魚腥草、貫中等投放到水槽。其次,在飼養時要酌情增加優質苜蓿和顆粒料,減少粉料比例,牛群進食后需要養殖人員及時清理食槽,并且確保飼料新鮮,進而提升采食量。再次,要把碎稻草鋪墊在牛休息區,稻草厚度在5~6cm,同時需要在牛舍設置擋風板,以預防大風等突變天氣引發牛呼吸道疾病。第四,要保證圈舍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性,如在飼養的中發現病牛要立即隔離,同時清理干凈牛舍中的糞便,并且用0.2~0.5%的過氧乙酸溶液帶牛消毒,用3%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過道、臥床和運動場消毒,每周消毒2~3次。
呼吸道疾病屬于傳染性的疾病,對于部分病即使及時醫治也未必治好,如果出現病牛因治療失敗死亡,養殖戶應對其尸體和周圍環境保護,并及時向當地獸醫部門上報。當相關人員來到后,養殖戶要在指導下做好牛尸周邊環境的清理和消毒工作,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呼吸道疾病的二次傳播。養殖戶不可對牛尸擅自處理,需要對牛尸火化或深埋處理。
牛巴氏桿菌感染牛只引發呼吸道疾病需要從綜合預防著手,建議在犢牛入舍前進行圈舍的地面、墻壁、食槽、用具全面消毒,主要是使用以下藥物:a.福爾馬林消毒液;b.3~5%的火堿。同時,養殖戶要定期給牛群注射疫苗,主要是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菌苗。當疫情發生時,需要及時的、按照體重注射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4]。
對于該原因導致的疾病來說,多選用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比如氯霉素類、四環素類、喹諾酮類進行預防和治療,而四環素類藥物是國家嚴令限制使用類藥物,需要在選用此類藥物慎重。此外,目前在用防控牛支原體感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為全細胞疫苗,進行疾病治療時僅能在短時間內保護,并且毒副作用大,需要保證疫苗存放環境和科學使用。因此,牛支原體病的防控對策以綜合防治為主,具體包括:首先,嚴格控制犢牛的引進,禁止在疫區購買犢牛,對引進犢牛做好泰勒蟲病、牛支原體病、牛結核等檢驗檢疫和疫苗接種。其次,要加強養殖管理,確保飼養環境空氣較為干燥、通風良好、衛生合格,針對不同日齡、不同來源的牛只分欄飼養,在日糧上保證營養補給充足,粗精結合。養殖戶要加強牛群日常監控和檢測,發現病牛要及時隔離治療。
病毒性導致牛呼吸道疾病傳染的情況,需要養殖戶根據不同病毒類型選擇免疫疫苗,進而加以防控。比如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使用BvDv減毒、滅活疫苗;牛呼吸道合包體病毒使用BRsV疫苗;牛皰疹病毒1型使用BHv-1疫苗,在疫苗的使用上主要強調對癥下藥,并且掌握好劑量[5]。
對于4~6月齡的病牛,可以采用如下治療方法,①犢牛的癥狀如果不明顯可以肌肉注射病毒靈10ml、安乃近5ml、地塞米松5ml,使用頻率為:2次/d,連續用3d;②犢牛呼吸道癥狀如果嚴重,用瑞可新進行皮下注射,劑量為40kg/ml;對出現呼吸困難的牛只要采用氟苯尼考5ml或者尼可剎米5ml進行皮下注射治療。③因感染支原體及出現肺炎的病牛,可用氟苯尼考、支原凈、沃尼妙林、多西環素、氟氧沙星和四環素。④對于牛副流感可聯合應用鏈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同時根據牛只病情適量補充維生素A。⑤養殖戶要加強飼喂管理,主要方法為:灌服加有紅糖的小米粥,使用頻率為:2500ml/次,1次/d[6]。
通常情況下,發生的牛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在牛犢、奶牛、肉牛身上,一旦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的情況需要及時采取相關的治療措施,切記亂用獸藥,并且在一天內要避免多種藥物的連續使用,否則會使藥物由于濃度和劑量問題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會容易因為某種藥劑成分劑量過大導致對藥效削弱,進而使病牛錯失最佳治療時間,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使用藥物治療時要嚴格關注間隔時間,并且相應的癥狀注射抗生素,進而有利于緩解和恢復。在治療時建議養殖戶讓獸醫作病牛的早期采樣,這樣可以更加準確的判定是哪些因素導致病情發生。對于在外地引進的犢牛也要做好各類疫苗接種,這樣可以避免支原體感染[7]。
綜上所述,養殖戶要想通過飼養牛只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需要加強日常管理,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對于牛呼吸道疾病,養殖戶更應該高度重視。當前的養殖領域主張“未病先治”理念,這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關鍵。養殖戶在對于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和病毒性感染成因導致的牛呼吸道疾病時,要根據疫情的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這樣可以降低降低降級損失,進而保持牛養殖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