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輝
(新疆省十師北屯市187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北屯 836000)
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犢牛的胃腸道內。大多數病例,病原微生物吸附在小腸黏膜柱狀上皮細胞受體上,然后開始進行繁殖,使上皮細胞受到損害和死亡,破壞了上皮組織的完整性。隨后柱狀上皮被較小的變異的立方形和扁平形細胞所代替,致使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吸收功能和分泌功能發生障礙。同時小腸運動速度也在加快,于是直接將單糖、雙糖、多糖、脂肪酸、氯化物等成分送入大腸內,導致大腸內滲透壓升高,水分的吸收受阻,出現腹瀉,最后機體發生脫水和中毒。另外,有些學者研究表明,新生犢牛發生腹瀉時常伴有膜病理變化,即胃腸道黏膜損害及有中毒癥狀的患病犢牛,出現膜脂類過氧化過程的活化,致使在細胞間隙內蓄積造成組織遭受損害超氧化離子和過氧化基。脂類的過氧化氫產物不但能抑制DNA和蛋白質等的生物合成,還能降低谷胱甘肽依賴抗氧化系統的活性。經一些學者研究證實,當新生犢牛發生腹瀉時,其體內生物化學方面的變化也很明顯。例如,由于脂類的過氧氫化物含量升高了1.4倍,抗氧化保護酶(谷胱甘肽還原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了30~32%,導致出現氧化應激反應,引發中毒病理變化逐漸加劇:同腎臟和肝臟的解毒去毒功能密切相關的堿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丙氨酸轉氨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催化活性下降。而中毒后又會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
不同原因引發的犢牛腹瀉,病理發展進程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盡一致。通常,由大腸桿菌引發的腹瀉臨床癥狀主要為肛門失禁,伴有腹痛癥狀,腹瀉時排淺黃色惡臭稀便繼而排含有氣泡和血絲的灰色水樣便,后期脫水,如不及時治療常引起死亡和生長發育遲緩。可引發急性中毒性病例,但多以普通腹瀉為特征的較常見;由沙門氏菌病引起的腹瀉其特征表現為敗血型(2 日齡內)和胃腸炎,慢性病例還表現肺炎和關節炎。特征癥狀是 41℃以上高溫,灰黃水樣便混有血絲,伴有腹痛,后期出現水樣紅便;由魏氏梭菌 B 型和 C 型引起的腹瀉表現為嚴重的出血性腸炎腸毒血癥,排出暗紅色惡臭粥樣便,伴有腹痛,死亡迅速;彎曲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等感染所引發的腹瀉常表現為急性腹痛、腹部膨脹、脫水、沉郁和腹瀉;輪狀病毒常與腸道病菌混合感染,如產腸毒素的大腸桿菌,5日齡內的病犢臨床上表現為精神沉郁、厭食、腹瀉、脫水和休克,有些病犢可見發熱、流涎及躺臥,躺臥的病例可見大量的水樣腹瀉,右下腹膨脹,小腸內充滿液體(梁鑫平,2006);冠狀病毒主要導致犢牛嚴重的小腸結腸炎,特別是破壞小腸絨毛膜細胞和大腸嵴、隱窩,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腸道炎癥、分泌液大量損失、腸道滲透壓升高。冠狀病毒是溶血細胞性的,可引起黏膜細胞壞死脫落,從而導致比較嚴重的腸道損傷。因此由冠狀病毒引發的犢牛腹瀉,死亡率通常超過50%;黏膜病病毒一般分為急性、慢性型。急性型常見于幼犢,病死率較高。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體溫升高達40~42℃,持續 4~7d,有的還有 2 次發熱,隨著體溫的升高,白細胞減少,精神沉郁,厭食,鼻眼有漿液性分泌物。2~3d 內可能有鼻鏡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爛,舌面上皮壞死,流涎增加,呼氣惡臭等癥狀。通常在口內損傷之后會發生嚴重腹瀉,起初為水瀉,以后帶有黏液、氣泡和血液,惡臭。有些病牛伴有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導致跛行。急性病例者恢復少見,多于發病后 1~2 周死亡,少數病程可拖延 1 個月。慢性型主要表現為長期下痢,皮膚角質化,生長發育不良,病程長,可達 2~5 個月,最終淘汰或死亡。2歲以上的牛發病時癥狀輕微,僅有輕度發熱,短期下痢,很少死亡;隱孢子蟲感染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腹瀉、脫水。與細菌和病毒性感染較難區別,混合感染時導致治療復雜化,易使病情加重,預后不良,使死亡率提高,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可持續 1 周以上,常誘發營養不良。球蟲感染急性發生的犢牛表現為腹瀉、糞便帶血和黏液、里急后重、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脫水、消瘦以及被毛粗亂。輕度感染的表現為輕微腹瀉、體況差、生長緩慢、被毛粗亂、糞便偶爾有血液和黏液;由飼養管理不當引發的腹瀉特點是新生犢牛糞便量大、惡臭,有黏液。可能出現一些教科書所說的“消化不良”、“胃腸卡他”、“胃腸炎”、“中毒性下痢”,甚至“食物中毒”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