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瑞 陶順啟
(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駐馬店 463000)
羊口瘡,又稱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病羊以口唇部感染為主要癥狀,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蔓延至整個口唇周圍及顏面、眼瞼和耳廓等部,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表現流涎,精神委頓,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減少,被毛粗亂無光,日漸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樣患病,主要是由于小羊咬傷而感染。春秋兩季多發,3月齡~6月齡的羔羊對病毒非常敏感,多發,成年羊也可感染,但發病較少,呈散發性流行。病羊和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
駐馬店驛城區一養羊戶,養殖64只山羊,近期開始發病,羔羊和成年羊均發病,病羊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有的結成疣狀結痂,伴隨拉稀,不食,消瘦,成年羊經治療有效果,1~2月齡羔羊治療效果不佳,已有20多只死亡。
近期天氣比較寒冷,加上該養殖戶的飼養管理不規范,圈舍衛生條件差,根據其主要癥狀,診斷為羊口瘡。
(1)肌肉注射白細胞介素和地塞米松,用白細胞介素900萬IU/瓶,3萬IU/k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ml,成年羊1ml,羔羊0.5ml,用藥3~4d,嚴重病例每天配合使用青、鏈霉素2次,效果很好。
(2)用消毒外科剪和攝子去掉患羊痂皮、膿皰皮,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水充分清洗創面,然后用紫藥水或碘甘油(將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創面,每天1次~2次,直至痊愈。
(3)將病羊隔離飼養,用強力消毒靈作羊圈舍、場地、環境消毒,每天2次,給病羊柔軟、易消化、適口性好的飼料,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
在本病流行地區,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接種時按每頭份加0.9%生理鹽水0.2ml在陰暗處充分搖勻,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內注射0.2ml,以注射處出現一個透明發亮的小泡為準;也可把病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5%的甘油生理鹽水稀釋成1%的溶液,對未發病羊做皮膚劃痕接種,經過10d左右即可以產生免疫力,對預防本病效果不錯;另外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良好的衛生條件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注意不要從疫區引進羊及其產品,對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半月以上,確認無病后再混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