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旭娥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榆林 719000)
羊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據著重要一環,目前隨著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市場對羊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羊畜牧業發展。而在這種大的環境下,羊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而羊病治療中一直存在誤區,例如用藥方法不合理、治療方案缺乏科學性,這些都會進一步加重羊病,因此值得關注。
在目前羊病治療中存在很多的誤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目前在羊發生痢疾時,很多養殖戶會采用內服土霉素的方法治病,這種治療方法是明顯錯誤的。從病理學角度來看,羊痢疾的主要致病因是魏氏梭菌B感染,由于感染引發羊急性血毒癥傳染,發病后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腹瀉。雖然土霉素等藥物可以改善牲畜腹瀉等問題,但是存在藥物吸收少等問題,其療效不穩定。除此之外,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會殺死羊體內的有益微生物,最終影響了菌群的平衡性,甚至加重羊的消化系統紊亂,不利于疾病治療。
羊痘又被稱為“羊天花”,是羊群中的一種長遠傳染病,具有發病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從病毒類型來看,羊痘病毒的傳染性高,屬于DNA病毒感染,感染后的羔羊死亡率超過95%,目前農戶在羊痘治療階段,普遍會采用病毒靈的方法,但是在實際上,病毒靈無法有效治療羊痘,這是因為病毒靈的藥效弱,在治療期間只能改善輕微病毒的病毒癥狀,但是難以根治羊痘病毒。
在羔羊出生時,因為體內各器官的發育不成熟,消化系統不完善,因此在疾病發生之后不具有殺菌能力,若此時若對羔羊進食飼料、母乳時,食物無法在消化系統中消化,最終滋生細菌,并加重病情,引發腹瀉。而在實際上導致羔羊腹瀉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質量不好或者不夠衛生,若在治療過程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則只能發揮滅菌作用,難以改善羔羊體內的消化系統環境,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發熱是羊的一種常見病癥,但是很多養殖戶針對羊發熱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退燒藥物,并且在使用退燒藥物時的藥物不合理,也會引發不良結果。而在正常情況下,羊中等程度的發熱是不會影響羊的身體狀況,相反會提高體內抗體水平,這種發熱對羊的生長而言是有利的,不僅可以強化肝臟解毒能力,還有助于提高白細胞酶活性。而針對這種情況,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羊的發熱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因為盲目的使用藥物而刺激羊的腸胃,不合理的用藥會直接造成羊食欲不振、嘔吐等,甚至引發潰瘍。因此在羊養殖期間,養殖戶針對羊的發熱癥狀進行識別,避免盲目用藥。
在羊病防控階段,需要將羊養殖場的日常管理作為整個工作的重點,因此對養殖戶而言,需要充分認識到殺菌消毒工作的重要性,依靠一套嚴格的消毒措施來降低羊病發生率。在日常管理階段,需要將羊圈的消毒管理作為整個工作的重點,在及時清理羊圈內的糞便之后,并進行消毒,這樣才能控制疾病的傳染源,保證羊群安全。同時在羊病的防控階段,針對死亡的病羊嚴禁隨意丟棄,應該在防疫站的指導下做好無害化處理,避免羊病的二次傳染。同時在羊病防治階段,應該結合羊群的種類劃分情況,制定嚴格的飲食搭配,這樣才能避免疾病發生。
重視羊圈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預防羊病發展的主要內容,因此在一旦出現羊患病的情況之后,及時將病羊隔離出來,并對病羊所處的空間場地等進行消毒,進而避免疾病傳播。在消毒過程中,科學使用聚維酮碘、戊二醛等藥物進行消毒,并且所使用的藥物應該嚴峻按照說明書所規定的計量進行消毒,并且要保證消毒藥物均勻噴灑。在正常情況下,需要對羊圈進行常規消毒,消毒的頻率為6-8次/年,若正處于羊病的高發階段,則需要每天對羊圈進行消毒。
在羊病預防階段,所采取的各項羊病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羊的防蟲治療期間,工作人員應該做到防治相結合的標準,在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的基礎上,保證其他羊的安全。(2)在對病羊的干預階段,應該根據羊的病癥對癥下藥,并注意避免出現隨意使用藥物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每一種藥物都具有獨特的作用機理,所以在用藥期間應該確定病因,注意避免造成混亂用藥問題。(3)考慮到藥物的給藥途徑會影響到體內的需要濃度與藥物的吸收速度,是影響治療的效果的關鍵。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要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并根據病癥發展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藥物治療效果,保證羊群安全。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在羊病治療中還存在諸多誤區,這些誤區不僅會影響羊病治療,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未來工作中,需要深化相關人員對各種常見治療誤區問題的識別,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羊病治療需求,因此應該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