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色阿支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農業農村局,四川昭覺 61615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熱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發病急、高熱稽留、全身廣泛性出血和脾臟出血性梗死為特征。該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對養豬業危害程度較高,一旦發生常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的A類動物疫病,并將其規定為國際重點的檢疫對象,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豬瘟病毒是黃毒科瘟病毒屬的一種病毒,具有單一血清型特點。過酸或過堿可使其失去活性,其中,2%氫氧化鈉溶液是最合適消毒藥。只感染豬,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豬均易感。
發病豬和帶毒豬是豬瘟的主要傳染源。豬只與發病豬直接接觸后感染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感染豬在出現發病癥狀前即可排出病毒,如通過口腔、鼻腔和淚腺分泌物和尿液、糞便排出病毒,并持續整個發病過程。豬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常發地區較低,在新疫區則可達到90%以上。
該病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春、秋季節較為嚴重,豬舍溫度過低、通風不良、濕度過大等環境因素因導致免疫力下降而感染發病。另外,免疫接種已經被廣泛應用,但因豬瘟疫苗免疫程序、疫苗的保管和運輸等不科學而導致出現非典型、溫和型豬瘟的散發流行,其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具有典型性,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病豬高熱稽留,眼結膜發炎,初便秘后腹瀉,皮膚最初充血,后發生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四肢內側和外陰等部位較為明顯。公豬包皮內可擠出尿液,少數病豬驚厥,常在幾小時內或幾天內死亡,之后發病豬數量增多。
病初發熱,后降低,略高于正常,再次升高,直到死亡前才下降。發病情況不定,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是顯著的癥狀,生長發育緩慢。
該型是胚胎感染。感染豬在出生后不見異常,幾個月后出現結膜炎、下痢、共濟失調等癥狀,大部分存活6個月以上,最終死亡。
妊娠母豬感染可出現流產、產木乃伊胎、畸形胎、死產、弱仔、外表健康的帶毒仔豬。
病豬體溫在40~41℃左右,有的耳、尾、四肢末端皮膚壞死,生長發育停滯,后可見站立不穩、后肢癱瘓等癥狀。
全身皮膚有出血點,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結水腫、切面周圍出血,呈“大理石樣”花紋。腎臟有針尖大小出血點,呈現“雀斑腎”外觀。脾臟邊緣多見紫黑色出血性梗死。還可見其他器官、粘膜、漿膜出血。
回腸末端、盲腸和結腸常可見“紐扣狀”偽膜性壞死和潰瘍,肋骨、肋軟骨聯合到肋骨近端可見明顯的橫切線。
死產胎兒可見皮下水腫、胸水和腹水。畸形胎兒可見頭和四肢變形。有的皮膚和內臟器官出血。
淋巴結水腫,有的輕度出血;腎臟出血;脾臟稍腫,僅見1~2處梗死;回盲瓣可見潰瘍和壞死灶。
一般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方法可分為檢查病毒抗原、病毒分離和檢查抗體。目前較常用的有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動物接種試驗、血清中和試驗、RT-PCR等。
嚴格進行引種檢疫,避免引入病豬和感染豬。進行豬群免疫監測,找出感染豬和免疫耐受豬只,杜絕豬群內接觸傳播。對感染豬立即進行撲殺,對接觸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污染的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對發病豬群的假定健康豬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可較好的控制豬群的疫情,并能防治疫情蔓延。
免疫接種是目前預防和控制該病主要方法之一。豬瘟疫苗的有豬瘟活疫苗(傳代細胞源),豬瘟活疫苗(細胞源),豬瘟耐熱保護劑活疫苗(細胞源),豬瘟耐熱保護劑活疫苗(兔源),豬瘟活疫苗(兔源-脾淋源),豬瘟活疫苗(兔源-乳兔源),豬瘟、豬丹毒、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三聯活疫苗等。
接種疫苗后進行免疫監測,免疫良好的群體總體保護率應在90%以上,如果小于50%者為免疫無效或為豬瘟不穩定的豬群,應進行科學加強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