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兵 鄭天靜
(貴州省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農業農村局,貴州黔南 550400)
導致仔豬腹瀉的原因很多,一般均因哺乳期仔豬腸道發育不夠完善、微生態系統不穩定、抵抗力較弱等因素,形成應激性腹瀉。此外,受病源微生物、飼養管理、環境、飼料營養等因素的影響,也會誘發寄生蟲腹瀉、病毒性腹瀉和細菌性腹瀉。
仔豬發病后,首先應查明傳染來源、傳播途徑和發病誘因;其主要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以對豬群的免疫抗體水平進行監測,明確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病源及其特性,做到有效避免和預防,為仔豬腹瀉的臨床治療及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采集腹瀉仔豬的小腸病樣和內容物病樣,采用RT-PCR方法檢測PEDV、PoRV和TGEV病源,與商品化疫苗株和流行株進行同源性分析,同時,利用常規微生物學方法及16SrRNA的序列分析,對細菌性病源進行分離、鑒定、藥物敏感性試驗。
(1)在仔豬病毒性腹瀉病源RT-PCR檢測中,在麥康凱培養基上挑選光滑的紅色單個菌落做涂片染色鏡檢,菌落形態與病料涂片中的細菌相同,則證明是白痢。
(2)無菌操作,采集病死仔豬肝、脾、腸系膜淋巴結,接種于鮮血瓊脂、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37℃恒溫培養,24h內觀察結果。血瓊脂平板上均有菌落生長,為圓形、邊緣整齊、微隆起、光滑、灰白色、不溶血的中等大小菌落。
(3)細菌性病例進行病源檢測時,應取仔豬小腸內血樣或紅色腹水,加等量生理鹽水攪拌均勻,取上清液用細菌濾器過濾。先給第1組小鼠靜脈注射,每只0.2~0.5ml,再將濾液與C型產氣莢膜梭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40min,給第2組小鼠注射,如果第1組小鼠迅速死亡而第2組小鼠不發病,即可確診為細菌性腹瀉。
(1)特點表現。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豬急性腸道傳染病,在各個年齡段均有感染的可能,10日齡以下的仔豬發病率最高,死亡率基本在100%。患病后的仔豬,體溫迅速升高,排便呈水樣,次數增多,并伴有脫水現象,最終死亡。傳染性腸胃炎病毒主要存在于仔豬的十二指腸和回腸內,集中爆發于秋冬季節。
(2)防治對策
①注意仔豬保暖和舍內溫度的平衡。加強通風,舍內溫度應恒溫25℃左右,為避免仔豬受涼,豬舍內地面應墊草,空氣濕度控制在65%左右,45日齡仔豬的舍內溫度可以適當調低,溫度控制在22℃左右,相對濕度控制在60%左右。
②藥物治療。聯合黃芪多糖、青蒿素、板藍根、魚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等多種藥物混拌在仔豬飼料中,連續投喂一周左右。或采用阿莫西林、復方新諾明、四環素、卡那霉素等西藥治療。應注意的是,為避免仔豬腹瀉導致體內酸堿失衡,在用藥期間應補喂復方電解多維液,有效調節仔豬體內酸堿平衡。
(1)特點表現。細菌性腹瀉包括仔豬黃痢、白痢、C型魏氏梭菌(仔豬紅痢)等。其中,仔豬黃痢多見于1周齡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糞便呈現出黃色漿狀,味腥臭,排便失禁,并出現脫水、絕食,最終死亡。仔豬白痢多見于25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病率仍較高,但死亡率相對較低,患病仔豬糞便呈白色糊狀,味腥臭。仔豬紅痢多在仔豬出生后1至3日齡發病,經消化道傳播,在仔豬哺乳時吸入魏氏梭菌污染的糞便、墊草、污水等污染物誘發。
(2)防治策略
①日常飼養管理。加強豬舍保溫,避免寒風入侵導致仔豬受涼,定期更換墊草,及時清理豬舍內的糞便,保持豬舍內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對仔豬舍地面、墻角、門口全面消毒;分娩母豬的腹部皮膚及乳房用消毒藥液徹底消毒后再進行哺乳,以減少病源入侵。
②藥物治療。對初乳前仔豬進行口服青霉素、復方阿莫西林等抗菌藥物防治。也可向母豬飼料中添加母子康散,將乳酸環丙沙星,混合在飼料中投喂,或在母豬乳頭上涂抹鹽酸若氟沙星膏油劑,通過哺乳獲得抗體,實現被動免疫。
(1)表現特點。寄生蟲性腹瀉,多是由蛔蟲、球蟲、鞭蟲等寄生蟲引起,多見于30日齡以上的仔豬,寄生蟲腹瀉多由母豬直接傳染,或因仔豬吞食孢子化卵囊和豬場惡劣條件所致,一般在溫暖、潮濕季節多發,發病后,仔豬表現為被毛粗亂、消瘦、磨牙、下痢等癥狀,糞便顯微鏡檢查時,可發現蟲卵。
(2)防治策略。加強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仔豬用磺胺脒+利停口服,病情嚴重的仔豬可以配合磺胺嘧啶鈉肌注。盡量自繁自養,補欄時,應隔離觀察,定期消毒用1%的燒堿溶液對圈舍、過道、天花板及運動場地等消毒處理,提高豬群抵抗力。加強驅蟲措施,仔豬在斷奶和轉群前各進行一次驅蟲,消除蒼蠅、老鼠等害蟲。
綜上所述,導致仔豬腹瀉的病因多種多樣,應針對不同病因所導致的仔豬腹瀉,給予針對性的防控和治療手段。防控時,合理采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損傷仔豬肝腎等免疫器官,并及時接種滅活疫苗,加強豬舍管理,科學改善母豬乳汁的營養,全面、有效地控制疫情,提高仔豬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