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鵬
(綏芬河市農業農村局,黑龍江綏芬河 157399)
2017年6月,黑龍江某養豬場爆發了以高熱、結膜潮紅、絕食等特征為主的疾病。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結果,確定為豬瘟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結合疾病發生原因提出相應治療措施和預防措施,并對疾病診治方法進行總結,能夠為養豬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養豬場在2017年6月初從外地購進1批仔豬,在新豬入欄1周后開始出現部分仔豬聚堆昏睡情況,病豬眼結膜潮紅,糞便稀,走路左右搖擺且弓背。部分病豬出現走路跛行或拖后腿走路情況,后肢發生癱瘓,發病7-15d后發生死亡。初期采用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能夠緩解癥狀,但無法將病豬治愈。對病豬臨床癥狀進行觀察發現,病豬常臥、嗜睡,精神沉郁,行動遲緩,出現食欲減退或停食情況,體溫持續升高至41℃,喜歡飲水和堆在一起,頭尾下垂。在病豬眼瞼等位置,發生水腫,分泌物增多,嘴唇、耳部等位置有紫紅色斑點。在排便方面,初期僅排糞困難,后期發生腹瀉,糞便為灰黃色。公豬包皮內積有尿液,擠壓后有白色惡臭液體流出。發病5d后,病豬出現跛行、關節腫脹等情況,難以站立。發病后期呼吸淺且快,流出漿液性或粘液性鼻汁,之后出現運動失調、空嚼、轉圈等神經癥狀,仰臥時四肢出現劃水動作。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以發現小血管變形引起的水腫、壞死、廣泛性出血等癥狀。在皮下脂肪、下腹部和四肢內側等位置,存在出血點。在腹股溝、支氣管、頸部等位置,出現淋巴結腫、出血或充血等現象,切面為大理石樣變,外表呈紫黑色。病豬腎臟表面存在出血點,色澤變淺,帶有不規則條紋狀血斑。胸腔積液或帶血,心尖表面存在血斑,切面肌肉松弛。肝部和肺部發生充血,伴隨壞死、萎縮等現象,呈暗紅色、紫黑色等顏色,發生纖維樣病變。脾臟腫大,邊緣位置存在黑紅色壞死,呈鋸齒狀。病豬腦膜同樣發生充血或出血,腦實質化膿,出現腦脊液混濁或增多問題。胃部出現胃底黏膜、幽門等位置存在血斑情況,充滿消化不全食糜,小腸漿膜彌漫性出血,存在黏膜潰瘍或局部壞死灶。咽部黏膜上存在出血點,會厭軟骨同樣出現出血點,關節充血、腫脹,出現滑液增加情況,周圍組織存在化膿灶。
用病死豬肝臟、脾臟和心血等制作涂片,在火焰固定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鏡檢觀察后發現,存在雙和鏈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球菌。采集病料后送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鑒定,取純培養物分別在各種球菌鑒定生化管內接種,在37℃下培養24h。通過觀察發現,菌落存在透明溶血環。經過24h培養,血清肉湯均勻渾濁,管底存在絮狀沉淀,未出現菌環或菌膜。經過1d培養后,菌體下沉,肉湯清朗,帶有鏈球菌特性。開展熒光抗體試驗,在病死豬淋巴結、扁桃體等觸片上進行冷丙酮滴加,然后在特定環境下陰干,滴加標記熒光抗體。經過漂洗等處理步驟后,利用熒光顯微鏡進行檢查,發現胞漿內存在絮狀、點狀亮黃綠色熒光,證明存在豬瘟病毒。
在臨床治療方面,需要通過對細菌進行藥敏試驗完成適合藥物的選用。從試驗結果來看,分離菌株對頭孢曲松、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保持較高敏感度,對氟苯尼考、青霉素等中度敏感,對環丙沙星、慶大霉素和恩諾殺星等存在耐藥性。因此在治療上采用肌肉注射頭孢曲松鈉制劑的措施,2次/d,連續使用4-5d。在飼料中,需要添加左氧氟沙星。針對全場豬,需要實施疫苗免疫,采取豬瘟兔化弱毒苗進行緊急接種,同時按照每只五頭份的劑量進行豬瘟疫苗接種。在臨床治療期間,每天需要注射一次免疫球蛋白和豬干擾素,劑量為0.025ml/kg,采用肌肉注射方式,連續使用3~5d。在飲水中,需要按照100~150mg/L劑量進行阿莫西林添加,連用5d。針對病豬,需要每天肌肉注射兩次維生素B注射液,劑量為1~2ml/kg,連用4d。經過上述治療,養豬場疫情在第6d得到了控制。
豬瘟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情況發生,與養殖戶未能較好實施免疫預防工作有關,在新豬入欄前未能較好隔離觀察,疾病發生后未能及時隔離病豬和采用恰當藥物治療。而養殖場衛生差,缺乏消毒設施也是造成疾病快速傳播的原因。因此在預防方面,還要建立完善制度,在引進外地仔豬時應確認產地是否為非疫區,并確定具備產地檢疫證明。混群前需要隔離1個月,并實施免疫接種。針對病死豬,需要隔離和采取焚燒等處理措施,并加強用具、欄舍等場地設施的嚴格消毒。遵循以防為主,防重與治的原則,低齡仔豬等無實際治療價值,一旦染病還應實施無害化處理。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結果,確定為豬瘟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后,通過對患病豬及時采取藥物治療方式,同時實施隔離、消毒和緊急免疫等措施,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成功避免了養豬場產生嚴重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