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姝
(如東縣長沙畜牧獸醫站,江蘇如東 226413)
從當前民眾消費需求來看,無公害食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無公害食品安全性高,有害殘留少,滿足民眾的綠色無公害消費需求。生豬養殖產業受此影響,推廣無公害豬肉產品同樣有廣闊的前景。
無公害豬肉是指飼養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國家權威機構認證合格并允許使用無公害標志的未加工豬肉[1]。
生豬無公害養殖就是對生豬生產全過程進行規范、約束,按標準要求建場、飼養、防疫、用藥、排污等,規范各環節操作,以有效地控制肉產品衛生質量,確保食用安全。實施生豬無公害養殖的目的就是為市場提供無公害養殖豬肉[2]。
養豬種源健康是無公害養豬技術推廣的基礎,只有養殖良種的生豬,才能確保豬場養殖生豬肉品的高品質,才有利于提升生豬養殖經濟效益,推進無公害生豬養殖生產的高規格發展。在引種管理方面,一方面,做到禁止從疫區引種,做好引種檢疫,確保種源無病患。早期應隔離飼喂一段時間,確保健康后方可混群。另一方面,做到選用生產性能高、無種源污染的雜交豬種。現階段,不提倡用純種豬育肥,一般經雜交改良能充分發揮不同豬只的雜交優勢,獲得豐富的高產性能。為此,對雜交品種豬應用不同生豬品種,在商品豬生產過程中有目的雜交,發揮出最大的市場潛能。
豬場布局坐南朝北,遠離居民小區、交通要道、風景區等等。豬舍內保持干燥,定期進行通風。定期檢修豬舍,做到不漏風、不漏雨。嚴格舍內消毒管理,定期清洗、消毒。豬場推行封閉化管理,豬舍及豬場進出口布局消毒設施。[3]規劃養殖場內布局,獨立布局生活區、生產區,設置圍墻屏障。場內進料道、出糞道分開設置,糞污處理區應安置在豬場下風口50m外。
推廣直線育肥,倡導飼料生喂,確保生豬產出效益。剛購進的仔豬,有一個環境適應期,務必在喂料方面做出調整。
早期購回豬仔,保證清潔飲水,同時添喂少量青料。待2h后,再用稀料,配用切碎的青料。1周內的喂料,做到少量多次,待仔豬環境適應后再正常投喂。
后期生豬的喂料管理,應根據階段不同合理調配飼料,確保喂料的營養全價。注意科學調配青料和精料,將飼喂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生豬代謝發育過程中,無論是養分吸收,還是體溫調節,都離不開水源的作用。為此,補水應及時,同時,注意用水清潔衛生。
當前,生豬投喂方法有兩種,一種自由采食,有利于機體脂肪沉積,日增重時間長。一種限量采事,胴體脂肪沉積少,能獲得較高的瘦肉率。為此,追求日增重,易用自由采食法。追求高瘦肉率,易用限制飼喂法。
養殖管理的細節,應體現科學合理性。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干凈衛生的養殖環境,是降低生豬患病率的關鍵。為此,注意定期清潔圈舍,嚴格場內消毒管理。注意調控好溫濕度,溫度高時,通過淋水、通風、搭建涼棚等降溫。溫度低時,采取升溫措施。注意調控光照強度,適宜的光照,有利于生豬健康成長。注意改善舍內通風,營造流通的空氣環境。注意做好生豬的訓養,在建豬舍時留一定的區域作為跑場,方便生豬能有一定運動,使生豬能在固定位置休息、采食、排便等等,并且一定的運動能提升豬肉品質。注意做好生豬分類管理,確保出欄生豬的整齊度。注意留意豬群變化情況,發現有異常,務必及時隔離診治,避免生豬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做好生豬的防疫和驅蟲飼養管理,為降低生豬養殖期間病患造成的高損失率,日常落實好防疫管理,嚴格驅蟲,對提升無公害生豬養殖的效益效果更顯著些。為此,本著“防重于治”的理念,所有剛進場的仔豬,必須要強制做好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口蹄疫、豬鏈球菌病等的疫苗接種工作,同時,能根據豬病流行制定切合實際的免疫程序。驅蟲同樣關鍵,一般在進場后2周和12周分別投驅蟲藥1次。一般體表驅蟲,易用1%敵百蟲液。體內驅蟲,口服用8mg/kg的鹽酸左旋咪唑,或者20~40mg/kg不等的丙硫咪,通過體表結合口服驅蟲能起到理想的驅蟲效果。
嚴格獸藥使用管理,在生豬疾病預防為主,對于生豬常見病需要使用獸藥時,要嚴格做到用藥控量,并且嚴格執行休藥期,對可能影響生豬肉品質的病豬采取淘汰機制。
嚴格時間出欄,生豬生長到一定階段,根據肥育情況要做到及時出欄,以確保生豬養殖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生豬90~120kg時為出欄的最佳體重。
農牧業發展在近幾年來出現了瓶頸,想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經濟價值、增大市場份額,就必須做出變革,生豬無公害養殖技術便是很好的選擇。生豬無公害養殖技術在豬場環境、引種、飼養條件、獸醫防疫、衛生消毒、飼養管理制度、廢棄物的處理和活動記錄等方面都有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生豬無公害養殖技術會應用于各個地區,形成優秀的生豬養殖品牌。